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四百九十五章 李承乾对玄武门的态度(第一更)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晒吧精选小说)book.s8.pw,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雀门上,李世民平静的坐在轮车上。

  他的眼前,是繁华锦盛的长安城。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这就是朕的长安啊!”李世民轻叹一声,看向视线尽头起伏的终南山,微微闭眼,嗅风沉醉。

  李承乾默默的站在李世民的身后,轻轻躬身。

  不知道多久,李世民终于长叹一声,随即,他收敛神色,转身看向李承乾道:“关中朕不担心,关中百姓世受皇恩,只要不是皇帝太过昏庸,那么关中百姓会永远都站在皇室身后,但,其他地方不一样。”

  李承乾微微点头。

  “洛阳别看是东都,但实际上,弘农杨氏在洛阳的影响极大。”李世民嘴角轻轻冷笑,说道:“别看前隋已经亡了三十多年,但实际上,洛阳还是有不少人怀念前隋的,自然也就会对弘农杨氏格外看待。”

  就如同大唐优待关中百姓一样,前隋时,不管是杨坚还是杨广,也都对洛阳百姓极为的优待。

  甚至就连王世充能稳坐洛阳,其实也和以皇泰主杨侗为帝有关。

  后来王世充废杨侗自立,顷刻间洛阳大臣分崩离析,转眼就给了大唐攻灭洛阳的机会。

  “弘农杨氏根植洛阳时间太长,尤其是在洛河上游,把持河运,操纵漕粮,虽然手段隐晦,但他们对洛阳的威胁太大了。”李世民侧身看向李承乾,道:“承乾,你要么收服他们,要么毁掉他们。”

  “儿臣明白。”李承乾认真的拱手,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的闪起了两个名字。

  武媚娘和杨玉环。

  武媚娘的母亲应山公夫人杨氏,是弘农杨氏的嫡系核心。

  上一世,李治以武媚娘为皇后,武媚娘真正的外戚家族,一开始不是武家,而是杨家。

  这就是一种拉拢,拉拢到甚至在最后,武媚娘以杨家为根基,登基称帝的地步。

  杨玉环,她也是弘农杨氏出身,不过是后来去了巴蜀罢了。

  李隆基后来那么的宠信她,对杨氏子弟大加封赏,现在看来,这里面的政治操作绝对不少。

  李承乾的后宫,如今也有了一位杨美人。

  韦裴薛柳杨杜,六家各进皇帝一位美人。

  至于说日后怎么样,还要看杨家的态度,也要看李承乾的手段。

  “朕还在的时候,他们虽然不敢大动,但暗地里用小手段进行试探,却早就开始了。”

  李世民抬头,说道:“地方州县的田亩和人口,他们已经开始暗中的做手脚,不过是因为眼下不清楚你的底细,所以手脚有限,但若你没有察觉,那么将来,河洛就会再度成为杨家的天下。”

  如今天下,唯一能够和长安相争的只有洛阳。

  弘农杨氏已经开始做起手脚,那么他们最终的目的,只可能是彻底拿下洛阳。

  安禄山似乎是杨玉环的干儿子。

  李承乾脑海中莫名的闪过这么一句,随即他面色凝重等到拱手道:“父皇,儿臣一直担心的,就是地方州县的监察不足。长安洛阳还好,但是其他各道,儿臣时时有力不从心之感。”

  如果将长安和洛阳比作整个黑暗天幕下最明亮的两根火炬,那么天下其他各州,就都要小上许多。

  火炬小,火光昏暗。

  州还好,隐约能看见温和的光芒。

  但县,尤其是交界之地,就是大片大片的黑暗了。

  “监察?”李世民有些明白了过来,抬头道:“所以,你将来想用孙伏伽。”

  “是!”李承乾重重的点头,说道:“如今整个御史台,侍御史只有四人,殿中侍御史六人,监察御史只有十人。”

  侍御史,纠举中央百官,参决司法之事,人虽少,但在皇帝眼下,又有百官相制,人少些也无妨。

  殿中侍御史,监察朝廷礼仪,巡查京城秩序,长安不大,六人勉强也够。

  但监察御史负责巡查天下,监察地方,十个人,天下十道,每人一道,天下三百州,平均一道三十多州,如何能行。

  “你想要加人。”李世民算是彻底的明白了过来。

  李承乾是要增加御史台的人手。

  “是!”李承乾点点头,说道:“加强御史台,同样也加强孙卿对天下的了解。”

  “没有人希望头上监察自己的人变多,御史台增员,孙伏伽就会更多的得罪人。”李世民抬头,沉吟说道:“等到他将御史台改革完成,做几件事,被人弹劾,你再顺势将他贬为雍州都督,积攒地方经验。”

  “之后再起用侍中,尚书右仆射。”李承乾低身,说道:“舅舅一退,就让孙卿任尚书左仆射,整肃吏治,清理地方。”

  “然后为下一个人做准备。”李世民抬眼,点点头:“剩下的,就看刘仁轨,戴至德他们这辈的年轻人什么时候能走出来了。”

  “是!”李承乾微微拱手。

  李世民笑笑,他其实很担心李承乾会用李义府走尚书左仆射。

  对于这个人,李世民不是很喜欢。

  ……

  “儿臣顺带还想让孙卿推行殿试之事。”李承乾微微躬身,说道:“殿试之事,风声已经传了几年,儿臣没有亲自开口,群臣也不好说什么,但一旦儿臣开口,那么还是会有人出来阻止的。”

  “你想自己扛下压力,然后让孙伏伽这个本朝第一位状元,来亲自推行殿试之事。”李世民一眼就看透了李承乾的打算。

  “正好御史台扩员,让他多做些事情,只是希望他能够坚持下来。”李承乾神色谨慎。

  孙伏伽虽然为人坚韧,又做大理寺卿多年,但这种得罪无数人的分割利益的事情,他未必撑的下来。

  李世民神色平静了下来,说道:“皇帝,你知道朕这段时间,想的最多的什么吗?”

  “请父皇示下。”

  “是法统。”李世民眼神严肃了起来,认真的说道:“大唐承继前隋正统,又勾连北魏……”

  李承乾轻轻点头,他的皇后苏淑的身上,就有着北魏宇文氏的血脉。

  另外还有李泰的魏王妃阎婉,李治的晋王妃赵氏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北魏宇文氏的血脉。

  “但,杨家终究和前隋勾连太深。”李世民抬头看向李承乾,微微闭眼,说道:“朕有的时候在想,徐师谟能假死十几年,然后轻易的潜入洛阳,骆宾王一个出身地方的人,在天下突然间就有了偌大的名声,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父皇担心,他们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的手段。”李承乾目光严肃起来。

  “更多假死的人,创造出更多的隐太子和齐王的儿子。”李承乾咬牙冷笑,说道:“不论如何,这些和杨氏都脱不了关系,即便不是他们发起的,也会有人去找他们。”

  “他们才是对大唐法统传承最大的威胁。”李世民轻轻开口,说道:“尤其是在朕死了之后。”

  “父皇!”李承乾突然一惊,赶紧低声道:“这种不吉利的还不要说。”

  李世民摇摇头,说道:“孙伏伽的事情,朕来下诏,朕会在遗诏上说,让孙伏伽扩员御史台,然后你再让他弄殿试,等到来他被人攻讦之后,你顶不住,就调他去做洛州都督,加河南道安抚使,专门去查弘农杨氏的事情,总有收获的。”

  “父皇!”李承乾浑身一懵,下一刻,他已经直直的跪倒在城门上。

  城墙上所有士卒都手持长槊,看到这一幕,全部都惊讶的单膝跪了下来。

  李世民侧身冷喝道:“起来,你要让整个皇宫的所有官员都跪下吗?”

  “是!”李承乾低头,随即无奈的站了起来。

  李世民抬起头,目光看向前方的长安城,说道:“大唐啊,永远是我李家的,任何试图偷窃篡夺的人,都必将死无葬生之地。”

  “是!”李承乾肃然拱手。

  “走吧。”李世民最后看了长安城一眼,然后自己挪动轮车转向。

  李承乾上前,推着李世民走下朱雀门,然后朝着承天门而去。

  天街的两侧已经跪满了了朝中的官员。

  很多话即便是没有说,但是他们也都明白发生了什么。

  进入承天门下,高耸而令人心安的甬道中,李世民平静的开口道:“孙伏伽这个人,等他处理完杨家的事,他就能在朝中建立足够的声望,天下人心也会足够的敬畏,最后你想做些什么,让他去做就是了。”

  “是!”李承乾轻轻点头。

  “保护好他。”李世民看向前方的太极门,平静的说道:“解决问题,杀人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一旦孙伏伽成为了别人的问题,那么别人就会杀了他。

  “儿臣明白。”李承乾轻轻点头,然后细细思索。

  ……

  太极殿,天下正殿。

  李承乾推着李世民进入了宏伟壮阔的太极殿中。

  重檐庑殿,琉璃黑瓦。

  丹涂廊柱,龟鹤铜镇。

  李世民抬头看向丹陛之上。

  屏风香炉,金砖御榻。

  百官贺瑞,万邦来朝。

  天子南面而治。

  皇权天授。

  李世民脑海中一瞬间闪过自己这一生的林林种种,轻声说道:“承乾,好好的看顾朕的兄弟,和你的兄弟们。”

  “是!”李承乾认真躬身。

  “他们当中,若是有不贤不孝,免职圈禁,永不出宫。”李世民侧身坐下交代。

  上官仪坐在一侧的隐隐角落里,将李世民说的这一切,全部都记录了下来。

  “儿臣领命。”李承乾认真拱手。

  李世民摆摆手,李承乾上前,将他从丹陛之下,推向东偏殿,他感慨的说道:“这方面,你比朕做的好,即便是如此,当年的那件事情,依旧在朕心中耿耿于怀。”

  李承乾心里清楚,李世民是有对李渊和李建成的愧疚,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担忧后人会说他得位不正。

  “公道自在人心。”李承乾稍微停顿,然后说道:“儿臣始终都认为,当年的那件事情,父皇没错,祖父也没错,甚至就连隐太子错的也不多,真正导致一切走向失控的是,你巢刺王。”

  “你不喜欢元吉。”李世民听了出来。

  “是的。”李承乾点头,说道:“巢刺王为人险恶,又能力不足,建言献策之时,又全然罔顾兄弟之情,内外挑拨。”

  李世民能清晰的清楚李承乾嘴上那股咬牙切齿的味道。

  他不由得轻轻点头,毕竟当年的那件事,李元吉神憎鬼厌是众所皆知的。

  “隐太子初时尚好,然而与巢刺王接触太多,越发变得残忍凶狂,终为二凶。其中外交构,猜鸷好兵,居中骄侈,最终为人神不容,才有倾天巨祸。”李承乾一句句说下,上官仪一个字一个字的记录下来。

  李世民默然不语。

  他明白,李承乾说的这番话,将是他这一朝对整个玄武门之事的定论。

  没有人是该死的,当你被逼到最不得已的时候。

  悍然举兵,是人之常情。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