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三百一十六章 李义府,一把刀(第一更)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晒吧精选小说)book.s8.pw,最快更新!无广告!

  夜色深沉,群星璀璨。

  洛阳东宫,明礼殿。

  烛火明亮。

  一身黑底金丝蟒袍的李承乾坐在矮几之后,看着面前的本章,轻声念道:“崔综,盩厔县令,宁玉县主驸马,子五人,行谨,行简,行功,行整,行真,女三人,崔鹓,崔鸾,崔雏。”

  崔综之父崔渊,做过前隋青冀二州司马。

  崔渊有四个儿子,除了崔综这个盩厔县令外,只有次子崔凤林是从七品的刑部巡官在长安。

  崔行功是从七品的户部巡官,其他几个兄弟都还在九品的官位上熬着。

  “博陵崔氏!”李承乾不由得轻叹一声。

  博陵崔氏的人才太多了。

  不说地方刺史,如今光是在六部,就有兵部侍郎崔敦礼和户部侍郎崔仁师两人。

  当然,他们虽然都出自博陵崔氏,但并不是同一房,甚至和崔行功也不是同一房。

  所以,崔敦礼和崔仁师两个人才能够同时在朝中任职而不受阻碍。

  就像是李治朝的裴炎和裴行俭两个人。

  一个刑部尚书,一个兵部尚书。

  虽都是河东裴氏,但不同房也是符合朝制的。

  实际上根本原因,是崔敦礼和崔仁师两人的关系,和裴炎裴行俭一样,都不是太好。

  如今两人都还在侍郎一级,矛盾还不是太大,但是一旦两人都升为尚书,立刻就是死敌。

  因为两个人只要都活着,他们当中就只有一个能够成为宰相。

  一旦一个人迈出这一步,那么另外一个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会被死死的挡住。

  永远不可能成为宰相。

  因为皇帝不允许。

  李世民不会允许政事堂同时出现两个姓崔的宰相,李承乾不会允许,甚至就连长孙无忌,房玄龄他们也都不会允许。

  别说是两个了,甚至是有一个,在迈出这一步的时候,都会遭遇无数的明刀暗箭。

  关陇世家的手段,可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都那么温和。

  ……

  收回思绪,李承乾合上本章,皇帝之所以要他纳博陵崔氏的女儿为太子良媛,其实就是为了稳定河北。

  征伐高句丽这两年,其他地方的百姓最多付出的不过是粮食,但河北的百姓,却是实实在在的承担了大军转运的重责。

  可即便是如此,朝中的赋税也依旧没有减轻,甚至还有一些地方特别加重。

  毕竟从河北转运粮草,比从其他地方转运粮草,损耗要节省太多了。

  所以,河北的百姓这两年并不容易。

  皇帝东征高句丽暂时结束,河北百姓能够松一口气。

  但是,两年之后一切还要重来。

  所以,需要提前对河北百姓进行安抚。

  纳博陵崔氏女为太子良媛是其一,其二便是立李厥为恒山郡王。

  皇帝在将河北的人心往李承乾身上聚集。

  这些手段,皇帝都是在告诉河北人,太子曾经被封为恒山郡王,常山郡王。

  太子的封地曾经在河北。

  皇帝在告诉河北人,将来太子登基,必然会重用河北人。

  从某种程度上,这决定了未来两年朝中的风向。

  李承乾站了起来,轻轻摇头。

  皇帝这两年会通过李承乾来给河北人一点甜头,等到皇帝两年后,再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就需要河北人出大力了……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突然从殿外传来,打算了李承乾的思绪。

  太子家令长孙祥快步进入殿中,然后对着李承乾拱手道:“殿下,长安刚刚传来消息,晋王掾、侍御史李义府回朝了。”

  “嗯?”李承乾眉头瞬间凝重起来。

  ……

  长孙祥从袖中掏出一封短笺递给李承乾,然后说道:“李义府在三日之前回到长安,回长安之后,他立刻就派人送信到了东宫,东宫得到殿下马上要到洛阳的消息,就派人将消息送到了洛阳。”

  李承乾坐在短榻上,诧异的打开短笺,同时说道:“李义府主动将消息送到了东宫?”

  “是的!”长孙祥拱手,说道:“李义府传消息说,陛下口谕,‘御史台那么多事,他一个侍御史,待在太原那么长时间做什么’。”

  李承乾的手突然顿了下来,抬头肃然问道:“父皇提到了御史台?”

  “是!”长孙祥点头,神色有些诧异。

  李承乾看着长孙祥,轻轻笑了,问道:“表兄在意的是李义府调回来长安?”

  “是!”长孙祥面色凝重下来,拱手道:“李义府是晋王掾,侍御史,他是晋王府的一把刀。”

  李承乾轻轻点头,李义府的身份,更重要的,他是皇帝放在李治手里的一把刀。

  御史可以弹劾朝中所有人,真要将李治欺负的惨了,李义府在朝中弹劾一把,皇帝立刻就会大怒。

  不是说这些事情李治不能够直接告诉皇帝,而是这些事情一旦通过侍御史弹劾,立刻就是大事。

  有些事情,不上秤,只有四两重,要是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李治的事情,说给皇帝,有的时候皇帝不在意,打个哈哈就过去了。

  毕竟能够落李治脸面的也不是一般人。

  皇帝考虑别的因素,放过去的就过去了。

  但是一旦被李义府捅上朝堂,无数人争夺之下,最后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所以李义府以侍御史任晋王掾,等于变相保证了李治的权威。

  “臣在意的,是陛下之前一直将李义府放在太原,如今却调回长安,而听陛下话里的意思,似乎有让李义府放下晋王府诸事的意思,也就是说,陛下可能……”长孙祥话有些说不下去。

  “父皇有免去李义府的晋王府职司的意思。”李承乾点点头,说道:“李义府自己恐怕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不,父皇是要调整整个晋王府。”

  长孙祥在一旁听着,面色顿时一惊。

  将李义府这把刀从晋王府调离,本身已经足够严重,如果说是要调整整个晋王府上下所有官僚,那事情就更大了。

  李承乾抬起头,看向长孙祥,道:“将李义府调出晋王府,不过是去了稚奴的一条臂膀,但如果父皇要调整整个晋王府,恐怕父皇是要对稚奴做些什么了?”

  “殿下!”长孙祥猛地打了个寒颤。

  李承乾摆摆手,说道:“这件事已成定局,表兄可否还记得,那日在定州行宫,舅舅来照顾,曾经提及过晋王司马许叔牙的事情,那个时候,舅舅应该已经在考虑要不要调走许叔牙?”

  长孙祥点点头,的确是这样……

  突然,长孙祥的眉头紧皱了起来。

  “怎么了?”李承乾有些诧异的问道、

  长孙祥看向李承乾,有些迟疑的说道:“殿下,若是李义府和许叔牙都要调离,那么陛下要的就不仅仅是调整晋王府……”

  “哦!”李承乾微微一愣,下意识的问道:“表兄觉得是如何?”

  “陛下,陛下……”长孙祥很迟疑的拱手,说道:“陛下恐怕有将晋王从并州调离之意。”

  “将稚奴从并州调离?”李承乾猛然站了起来,皱眉看向长孙祥说道:“表兄的意思是父皇有要免去稚奴并州牧的打算。”

  长孙祥沉沉躬身,面容苦涩,他对其他人不了解,对长孙无忌是最了解的。

  那日长孙无忌说的话,和如今李义府的动作联系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表兄为什么会这么想?”李承乾有些诧异。

  “必然既然要调整晋王府,为何不从根本上来。”长孙祥摇头,有些苦涩感慨道:“并州有太原王氏,晋王只要在太原,那么冲突就永远少不了,既然如此,干脆将晋王调离太原……毕竟太原王氏又不可能离开太原,最后能够离开太原的,只有晋王。”

  “原来如此。”李承乾缓缓的坐下,神色思索,的确是这个道理。

  他仔细思索,在定州时的一切,皇帝言谈之间很多细节都表明了这一点。

  将李治调离太原,免去他的并州牧。

  这是对李治意图对李承乾下手最好的惩罚。

  警醒其他的人同时,也能够对所有知晓这件事情的人一个交代。

  怪不得从定州到洛阳,一路以来,皇帝让李治接触的都是地方政事处理之事,而李承乾做的,却是一直在和三省六部沟通之事。

  原来如此。

  ……

  李承乾一只手放在了奏本上,他缓缓的点头道:“这就说的通了,李义府向来是最拎的清事情的人,以前他虽然和东宫关系不错,但实际上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今回到长安就直接联系东宫,说明他也看清楚了这一局面。”

  不要小看李义府的能力,后来他能够掀翻长孙家,摧垮整个关陇门阀对大唐的绝对统治,这个人的能力绝对值得重视。

  尤其他还有“人猫”的外号,眼力之准,为人之精,恐怕整个朝堂也没有几个能比得上。

  “殿下!”长孙祥有些担忧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抬起头,轻叹一声,感慨道:“表兄,孤知道你心疼稚奴,孤也一样,但是若是真的能够这样,对孤,对稚奴,其实都好。”

  长孙祥轻叹一声,随即赞同的微微点头。

  长孙祥不仅是李承乾的表兄,同样他也是李治的表兄。

  虽然多年以来,他一直在东宫任职,和李治关系并不亲近,但终究,李治是皇后的儿子。

  李治从小就是跟在皇后身边长大的。

  李泰已经在前面做了榜样,李治现在也多次的冲击储君之位,最后的结果怎样很难说。

  身为长孙家的人,保护太子的储君职位责无旁贷。

  但是看到李泰沦为庶人,被囚禁在北苑的下场,他们也很难受。

  唯一能够庆幸的,就是李泰还活着。

  如今眼看着李治也要步李泰的后尘,长孙祥心里无比复杂。

  实际上心绪复杂的又岂止是长孙祥一个人,那夜长孙无忌来见他,说了那么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话,其实还是在为李治求情。

  ……

  “稚奴如果能够就任地方,然后治理地方,安抚地方,那么对孤,对父皇,对天下都是好事。”李承乾抬起头,看向长孙祥,强笑着说道:“表兄觉得,父皇会将稚奴调往哪里?”

  “大概率是南边一些吧,距离长安远一点。”长孙祥轻轻躬身,低头的瞬间,他心中轻叹,不管是哪里,必然是离的东宫势力最远的地方。

  这几年,太子虽然连续面对魏王和晋王的窥伺,但是种种争夺之下,还是太子更占上风。

  里里外外,东宫看起来一片清静,但实际上仔细数一数,从长安到西北,然后到洛阳,甚至太原,如今还有山东,都有太子的人。

  甚至就连晋王身边,也有不少太子的人。

  李义府,侍御史,晋王掾。

  长孙祥都想不到,李义府从太原返回洛阳之后,竟然第一时间给东宫传信。

  这样的小人,晋王竟然倚为柱石。

  “嗯!”李承乾认真平静下来,淡淡的点头道:“若是稚奴真的能够安心去往地方,那么自然是天下安定……”

  长孙祥眉头突然一挑,随即低声道:“殿下的意思,是晋王不肯甘心……”

  李承乾摇摇头,说道:“表兄,这些年,稚奴虽然有些能力不假,但终究年轻,孤是怕他被小人蛊惑,所以,回去之后,表兄,你要帮忙多盯着一点,免得……他又辜负了父皇的一片心意。”

  “臣明白。”长孙祥顿时肃然起来,李治虽然被免了并州牧,受到重创,但如果他反而因此走向偏激,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看着长孙祥离开的背影,李承乾微微的眯起了眼睛。

  长孙家。

  长孙家无疑是李承乾巩固位置的最佳帮手。

  这些年,李承乾一直都在以慢慢的拉拢长孙家为主,并不过分。

  所以长孙家这些年虽然一直在帮助李承乾,但也始终没有真正进入李承乾的核心。

  这同样是李承乾在小心提防的地方。

  皇帝如今身体不好,而依照前世而论,恐怕没有几年了。

  长孙无忌在前世皇帝病逝之后,掌握了最大的权力。

  当然,同样也是李勣这种人明哲保身的结果。

  失去了皇帝制衡的本意,最后李治被逼的灭了长孙氏。

  依靠在长孙氏身边的关陇门阀失去了权力,天下反而一下子活了起来。

  这才是李治高宗之治的根本原因。

  那么李承乾呢,他即位之后,又该如何对待长孙家呢。

  李承乾突然笑了,这还远着呢。

  更别说还有李义府。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