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晒吧精选小说)book.hinpy.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念继续道:“当然,刘娥不称帝,也在于有武媚这个先例后,唐后的王朝对后宫干政、女子称帝防范得更严。”
所以说武媚称帝是把后来那些太后、皇后的路给堵死了,有武媚这个先例摆在那,谁还愿让女子登基称帝?
别看刘娥已临朝称制,只差最后临门一脚,但关键就在这一脚,赵宋宗室和文武能容忍刘娥停在门前,甚至可容忍她穿帝王衮服,却不会允许她真跨出这一脚。
“且刘娥还有一大问题,其无宗族,不像武媚可用武氏族人。刘娥能用谁?难道她要去重用龚美的族人?”
“即便刘娥真称帝成功,最终也只能将皇位再传回宋室。”
因为刘娥既无宗族,又无子无女,与关系最近的后辈是养子赵祯,她不把皇位传回赵宋,难道还能传给前夫哥一家?
冯劫道:“虽是如此,可刘娥能停在最后一步,便相当不得了。若刘娥一意孤行,虽未必成功,却会给赵宋引发极大的动荡。”
确实,在多种阻力下,刘娥即便想称帝,也未必能成功,可她硬要去做这件事,便会引发巨大变故。
在她这种地位,掌握巨大权势,一举一动都会对赵宋产生莫大影响,她硬要称帝,即便最终被阻止,但在这个过程中,赵宋必会遭受损失。
但刘娥忍住,克制住了野心,为赵宋避免了这些变故、损失的发生。
“刘娥临朝称制十一年,在这十一年中,其终结了自赵恒时开始的‘天书运动’,还平息党争,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所谓的‘仁宗盛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听“所谓”二字,始皇等人便知晓这小子不太认可那“仁宗盛治”。
李念道:“在明道二年三月,刘娥病逝,享年六十四,谥‘章献明肃’皇后。除在武功方面没啥成就外,臣以为刘娥做的比赵恒和赵祯好。”
“至于赵祯那‘仁宗盛治’,跟赵祯有多少关系?他那盛治有解决赵宋的问题?”
“他是取回了燕云十六州,还是阻止了西夏立国,统一了交趾,亦或把三冗问题和土地兼并问题给解决了?”
“反而他在位期间,给辽增加了岁币,让西夏立国,虽说后来跟西夏谈了个‘庆历和议’,但每年要给西夏赏赐,也就是将对辽的岁币在对西夏时换了个好听的说法。”
“三冗问题和土地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被刘娥暂时压制下去的党争也重新抬头。”
“且赵宋到赵祯时,已历经三帝一后,除赵恒在后期胡来外,这几位在对内治理方面都不算差,赵宋也该到一个王朝兴盛时。”
“说赵宋人口增加,嘉祐八年,赵宋人口达1246万户,丁男2642万口,赵祯在位的42年里,赵宋人口净增长379万户,增长户数相当于唐太宗贞观时期的总户数。也不看唐太宗即位时是啥状况……”
这典型的在贬唐扬宋,宋时文人也确实喜欢干这事,在某些宋时文人的观点中:李世民那弑兄夺位的鸟人也配跟咱们伟大的赵宋皇帝?
就唐那帮不知礼、三纲不正的家伙,完全不配和咱们懂礼知仪、豪富天下的大宋相比。
在“靖康之耻”发生前,北宋不少文人看不起唐朝。
“且赵宋人口增加会这般快,有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有更加高产的作物在赵宋普及,如占城稻。有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人,当然会让人口增加。”
“占城稻可是在赵恒时期便在进行普及。这些能全归功于赵祯头上?”
“这‘仁宗盛治’在臣看来,实在名不副实。可宋时文人对这‘仁宗盛治’推崇盛赞,称其为‘振古无及’、‘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自《诗》、《书》之载,未有如兹之盛者也。’”
听到李念说出的宋人对“仁宗盛治”的评价,始皇等人也有些绷不住,这些宋人属实不太要脸。
蒙恬更是直接道:“赵宋连华夏都未能一统,其等有何颜面称远过汉唐?是他们每年能多给辽人送岁币,给西夏人送赏赐?”
太不要脸了,这帮宋朝文人怎么好意思跟汉唐相比,还称超过了汉唐。
汉唐可没你们宋这样怂,汉唐完成过的大一统,且曾威服四方,打得诸国俯首,而你们宋,无论赢,还是败,都给人送钱。
李念笑道:“宋时那些人就是这般想的,且还不是普通文人,其中有许多名士重臣,譬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既是宋时名士,也为重臣。”
“兴许是宋朝崇文抑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给他们的自信。也可能是宋时酿酒工艺精进,让这些人喝高了,不清楚自己究竟多少斤两。”
始皇帝明智地没问这些宋人对他和大秦是啥评价,这帮子都能不要脸到声称他们的宋远超汉唐了,对他和大秦还能有啥好评价?
保准他是暴君,大秦是暴秦!
李念接着道:“虽说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其实都没多少作为,但赵祯还是有优点,就在于他那‘仁宗’的‘仁’。”
“在赵祯治下,北宋环境较为宽松,虽这种宽松让某些问题变严重了,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如在文化方面,涌现了许多名士,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赵祯时期,还有晏殊、范仲淹等。”
“再如科技方面,华夏四大发明之三都在赵祯一朝得到应用……”
李念话锋一转,“可虽有这些方面的发展之功,但低消不了赵祯在位时的其他方面问题。尽管那些问题并非是从赵祯这里开始,但继承赵宋皇位,成为赵宋天子,便要承担其责!”
对李念后一句话,始皇帝点头认同,既然成了赵宋皇帝,那就有责任,不能说问题不是从他这一朝开始,便推脱得一干二净。
“赵祯其实也意识到了赵宋存在的问题,想了些办法改变,如在庆历年间,在赵祯允准下,范仲淹与富弼等实行了名为‘庆历新政’的改革。”
“‘庆历新政’主要目的在解决赵宋存在的三冗问题。可新政只持续一年多,便以新政的主要人物被贬出朝堂告终。”
冯去疾道:“那赵祯肯定没有坚定支持变法新政,否则不至于此。”
李念回道:“确实没有。”
一年多便结束的新政,这也太快了,除了保守派对新政施加阻力外,肯定也有赵祯没能坚定支持革新派这一原因。
只要赵祯这位皇帝能坚定不移给革新派站台,新政不可能这么快结束。
始皇评价道:“由此也可见,这赵祯是一性情软懦之辈,无怪其能在死后被定庙号‘仁宗’。”
“新政变法若想成功,当不管前方有何阻碍,都须坚持,赵祯作为赵宋皇帝,当予以变法大臣坚定支持。可赵祯之性,决定其不可能支持到底,其见新政变法得罪人过多,便会犹豫,见有人中伤诬陷变法大臣,便会怀疑……”
“其都不能坚持,这庆历新政又如何进行得下去?赵祯定是见新政阻碍太大,有许多人反对,遂想停下新政,以安这些人人心,同时他虽将变法大臣贬谪,却不会害其性命,甚至还会在之后将其等再行重用。”
简要概括始皇对赵祯的评价,这人做皇帝没魄力没决心,想要同时所有人都不得罪。
所以,赵祯得了个“仁宗”庙号,因为在这厮手底下当官做事太爽了,丝毫不用担心会触怒他而被杀头。
至于辽国和西夏为何怀念赵祯,因为这厮给他们加了岁币、送了赏赐,而且送的还挺爽快,谁不喜欢这样的老好人送财童子?
李念道:“正如陛下所言,赵祯因其性情之故,即便有范仲淹、富弼这等名臣,也没法将庆历新政进行下去。庆历新政必会失败!”
“在庆历新政后,赵祯在政治上再没有多少建树。至于军事方面,其在位时的主要军事冲突便是和西夏之战。”
“西夏是赵宋的历史遗留问题,但在赵祯时彻底被捅破。明道元年,李德明病逝,由其子李元昊接过权力,李德明及其父李继迁都有自立建国之想,但在两人时,其等实力不足,只能忍耐,可在李元昊时,实力虽仍不如辽宋,但已能自立建国。”
“于是在赵祯宝元元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取国号为‘夏’,史称‘西夏’。李元昊建国之土被宋廷认为是大宋疆土,且李元昊的父祖都接受过宋朝赐封,被宋廷认为是宋臣。”
“所以,李元昊称帝自立,对宋廷上下,是一件不可接受之事。”
“且不说李元昊立国的土地被宋廷视为是自己的疆土,就说李元昊这种称帝自立的行为,也不可容忍。”
“这是在挑衅宋廷威仪,要是由李元昊称帝建国,恐会使更多人效仿。于是从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宋与夏展开大战,宋军先胜而后败。夏虽打赢,但其国力不如宋,也无力再和宋继续大战。”
“两国在庆历四年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和议规定李元昊去帝号,对宋称臣,但宋需要承认夏国,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且宋要每年给西夏‘赏赐’,合计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三万斤。在西夏国主生日时,还要另外赐赏。”
王绾摇头道:“此份和议等若宋以钱财为自己买回了些颜面!”
蒙恬颇为无语道:“难怪公子会说打赢赔款,打输亦赔款,那还打甚?不若直接让宋拿钱给夏人,还少损失些将士性命。”
王翦好奇道:“宋廷之人在作何想?”
冯劫道:“兴许是宋人认为己国富甲诸国,花些钱财可买颜面、和平,甚为值得。”
李念道:“宋人还真有这般想法,认为花点‘小钱’买平安,很值。他们还有套非常有意思的观念,其等认为越野蛮越贫穷的国家越能打,大宋之所以不如这些国家,是因大宋太富有太文明。”
“赵祯等人都觉得这是小钱,也未觉有多少耻辱,没想这些银钱绢茶都是宋朝百姓辛苦干活所成。”
所谓的“宋朝富庶”,那究竟是谁的富庶?
是那些文臣显贵、是赵宋皇帝和那些宗室的富庶,而不是市井小民的。
拿着百姓们辛苦所得去作为给辽人的岁币、给西夏人的赏赐,也好意思认为这就是点不多的“小钱”,以我大宋之富,完全给得起。
这种思想就不对,当知耻而后勇,奋起发展,将辽、夏灭亡,以雪此耻。
“而在宋与夏相战时,辽觉得这是个要挟宋的机会,于庆历二年以向宋借索回关南十州为由挑起争端。辽其实并不会真打,只是想从宋这要些好处。”
“赵祯派出富弼与辽人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定下的岁币基础上再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且岁币不再是宋赠予辽,而是‘纳’与辽。”
“此便是‘庆历增币’!”
反正咱大宋富饶,能花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事儿,给那辽国、夏国三瓜两枣又咋了?
但这是花不花钱的事?
李念继续道:“庆历增币虽说是一耻辱事件,但确实让宋得了好处。在答应辽国提出的条件时,赵祯也提出一条件,辽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此条件导致了辽与西夏反目,爆发战争!”
可辽和西夏反目不能改变宋在辽逼迫下增币的耻辱,就像有两异国军队在自己国土上开战,不能因为这两国打了个两败俱伤,就觉得自己赢了吧?
宋应当做的是趁辽和夏开战,积极发展,将辽和夏皆灭。
不能因为这个勒索过你的人和另一个勒索过你的人打起来,就觉得自己被勒索不耻辱了。
李念继续道:“除与西夏的战争外,赵祯在位时,另一在军事方面的大事是和侬智高的战争。这也是宋未在先前抓住机会统一交趾,所造成的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