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7章 高规格运输
一回生,二回熟。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之后,陈超团队的操作流程愈发娴熟。不过,数量众多的燃料棒仍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全部安装完毕的。更何况这个工作对操作人员和指挥人员的注意力要求极高,就算陈超想要加班加点,规章制度也不会允许。因此,工作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傍晚。最后一根编号为“96”的钨合金氮化铀燃料棒在机械臂的操控下,精准、稳定地滑入XS-1堆芯本体最边缘的预留孔位。“姿态锁定!压力反馈正常!惰性气体注入完成!”“A-7焊接臂就位!焊接程序启动!”“……”幽蓝的电弧最后一次在监控屏幕上无声地亮起、熄灭。陈超看着主屏幕最下方那个孤零零的、代表着96号孔位的状态标识。最后一盏绿灯终于坚定地亮起,同时“96–就绪”的字样也清晰跳出。陈超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一声洪亮得甚至有些嘶哑的喊声:“好!”如同解除魔法的咒语一般,压抑了整整四十八小时的沉重空气,在一瞬间被抽空。控制室内,紧绷的脊梁松弛下来,压抑的喘息变成了如释重负的吐气。几人相互攥拳,无声地庆祝着这历史性的一刻——XS-1空间核反应堆的所有燃料棒已全部就位,与堆芯熔铸为一体!不过,这还远远没到最后的步骤。“各岗位保持警惕!启动堆芯吊装程序!”短暂的喜悦之后,陈超冷静的声音再次响起。但那份如释重负后的沉稳与掌控感已截然不同。他迅速下达指令:“吊装准备!目标,二号总装车间!”巨大的单梁航吊在轨道上发出低沉的嗡鸣,在电液机构的驱动下,高强度合金吊索稳稳抓住了那个刚刚完成了“火种”植入的XS-1堆芯本体。沉重的金属构件沿着预设的穹顶轨道,平稳地移向装配厂房深处。同时,与一墙之隔的二号总装车间相连的巨大隔离闸门缓缓开启。控制室的主屏幕画面也随之切换。二号车间内,景象豁然开朗。一个更加庞大、结构复杂的白色圆柱体静静地矗立在中央。正是由航天529厂制造完成的XS-1空间核反应堆主体外壳。它早已完成了其他所有关键系统的集成:环抱在堆芯外侧、用于吸收和偏折中子流的厚重影子屏蔽系统;将核裂变热能转化为电能的精密热电转换阵列;负责温度控制、姿态维持、指令执行的综合配套系统;以及目前正处在收起状态,布满高效热管、将在真空中辐射掉巨大废热的辐射散热系统……此刻,这个代表了人类深空能源尖端技术的结晶,其顶部如同花瓣般的保护盖板已完全打开,露出了中心那个深邃的、形状与堆芯本体完全契合的安装腔,正静静地等待着它的“心脏”归位。航吊携带着沉重的堆芯本体,缓缓驶入二号车间的监控视野,随后精准悬停在银白色外壳的正上方。通常情况下,这种高精度吊挂安装任务,都会有人在旁边协助进行定位。然而当吊装对象是一个已经塞满了核燃料棒的反应堆时,这种老办法显然就不太行得通了。“吊装程序启动,下降速度设定,每分钟一米。”陈超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响起,他整个人几乎贴在了主监控屏上,紧盯着高倍率摄像头传回的画面——堆芯底部那圈精密的定位销,与外壳安装腔内对应的导向槽,正一点一点地靠近、对齐。这最后几米的距离,决定着之前所有精密装配的成败。控制室内刚刚放松的气氛再次凝固,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二者之间那不断缩小的距离上。只每一厘米的下落,都牵动着无数颗悬起的心。与此同时,在距离二号车间数百米外。守卫森严的船厂综合指挥中心里,巨大的弧形屏幕上,同样分割显示着装配车间控制室和二号车间的实时画面。后面一众观看的人群中间,是XS-1空间核反应堆项目总工程师彭觉先,以及常浩南。实际上,常浩南本来想直接到控制室内,亲自见证XS-1完成最后总装的历史性时刻。但上级已经禁止他出现在任何分类为二级或以上的危险区域内。因此不放心的彭觉先亲自跟了过来,并以“不能给现场操作人员额外施加压力”的理由把常浩南按在了远离车间的指挥中心里……“真没想到,”彭觉先的声音带着一丝感慨,“从立项评审到完成燃料棒封装,还不到一年……”常浩南露出一笑:“这应该算是水到渠成吧……”毕竟,他们二人对空间可反应堆的研发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实际开始了。只不过,直到今年才真正具备了正式立项并转入生产的条件而已。稍后,常浩南的目光从主屏幕上移开,转向站在指挥台另一侧、正密切监控着各项工程节点数据的“信标“项目副总工程师胡守智:“胡总,运输船到位情况如何?”胡守智立刻抬头:“远望22号航天运输船在完成长征五号C遥一火箭的运输任务后,就按照计划进入锦西造船厂3号船坞,开始进行涉核装置运输的专项适应性改造。”“所有船体加固、辐射屏蔽加强、环境监控系统加装以及特殊系泊固定装置安装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安全规程复查和应急演练,预计在48小时内可以完成所有离港前检查,具备启航条件。”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又补充道:“如果XS-1封装进度有特殊要求,我们可以进一步协调船厂和船上人员,理论上可将准备时间压缩至24小时以内。”常浩南瞄了眼大屏幕边缘的时间,然后摇摇头:“没这个必要……XS-1空间核反应堆采用无外中子源启动技术,虽然仍旧不能长期在大气层内存放,但也不差这一天两天的功夫……只要让发射窗口能赶上下一轮的太阳粒子事件就行。”XS-1的启动高度依赖宇宙辐射源,而地球辐射带和银河宇宙射线带来的中子强度并不足以保证启动成功。必须有太阳活动的帮忙才行。就在两人交谈间,指挥中心主屏幕上,二号车间的吊装作业已进入尾声。堆芯本体超过三分之二已平稳地沉入银白色外壳的保护腔中,定位销与导向槽的咬合异常顺利。航吊的下降速度也随之提升,从最初的每分钟一米加快到每分钟三米。很快,吊钩上方原本紧绷的合金吊索就明显松弛并垂落下来。这标志着堆芯本体的承重底座,已经稳稳地落在了外壳内部预设的、与影子屏蔽系统相连的减震缓冲支架上。“所有基准点光学对准复核完毕!”“机械定位销确认完全啮合!”“缓冲支架压力传感器读数均匀,达到预设值!”陈超的声音沿着通讯线路,清晰地响彻在装配车间控制室,也同步回荡在船厂指挥中心:“报告总指挥!XS-1堆芯本体与主壳体对接完成!所有定位基准点对准正常!”“堆芯确认安装到位!请求进行最终固定与密封!”装配厂房的控制室里,压抑了两天的紧张终于化为沸腾的喜悦,掌声和低低的欢呼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热烈。指挥中心内,一直紧绷着脸的彭觉先也终于露出一丝宽慰的笑容,轻轻点了点头。胡守智等人也明显松了口气。只有见惯了大场面的常浩南并未流露出多少激动,他很快将目光投向指挥中心另一侧,那里站着锦西造船厂的负责人苏建,以及一位穿着蓝色制服的魁梧中年男子——远望22号船长,李英俊。“苏厂长。”常浩南走过去,对苏建说道,“XS-1封装完成后,立刻进行最终密封和环境检测,要把远望22号调度停靠在最靠近二号车间专用重型货物出口的泊位上,尽量减少XS-1模块从车间到码头、再吊装上船的露天转运时间。”“常总放心!”苏建立刻应道,“1号泊位已预留,重型轨道运输车和专用加固码头吊机处于随时待命状态。保证模块出车间即上轨道,轨道直达泊位,吊装一步到位!”这时,李英俊插进话来:“可是常院士,我还没收到确定的航行计划?”常浩南则干脆地回答道:“海军庐州号驱逐舰和星城号驱逐舰会在渤海湾加入编队,之后只需要听从海军舰队指挥官的指令航行”李英俊船长则显得相当惊讶:“这……”他执行了四年航天运输任务,还从没遇到过需要两艘驱逐舰护航的情况。“XS-1的情况毕竟特殊……”常浩南朝着港口的方向看了一眼:“虽然概率不大,但也要避免极个别国家在对手撺掇下狗急跳墙的可能,必须保证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