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652章 王朗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晒吧精选小说)book.s8.pw,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他通晓经书,拜为郎中、菑丘县长。

  杨赐去世,王朗辞官为其守孝,后徐州刺史陶谦推举其为茂才,又迁任会稽太守。

  任职期间,王朗很受当地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江东枭雄孙策进攻会稽,王朗战败,逃亡路上被抓而投降,孙策看重他没有杀害他。

  王朗拒绝为孙策效力,此后展转数年流浪,被丞相曹操征召,才回归朝廷,官任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初建,王朗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升任少府、奉常、大理,一向治罪从轻。

  “魏文帝曹丕继位后,王朗升御史大夫,封爵安陵亭侯,等其登基称帝,王朗又改任司空,封乐平乡侯。”

  “魏明帝曹叡继位,王朗又被封为司徒,封兰陵侯。”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曰成侯。其子王肃袭爵。”

  “正始四年(243年)七月,王朗与太尉华歆等人因功被供奉在曹操庙庭。”

  “王朗学识渊博,生平著作《孝经》《易》《春秋》《周官》等。他位列曹魏三公之一,多次劝谏君王,与民休息,强大国家,深得魏国执政者看重。”

  “魏文帝曹丕认为,王朗位列三公,是一代伟人,后来者再难有能承继他们事业的。”

  “西晋史学家陈寿评价王朗,认为他博学多才,是俊伟之才。”

  “王朗在魏国朝廷以其所作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后世把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他因为通晓经书,被拜为郎中,后升任菑丘县长。”

  “杨赐去世后,王朗辞官为其守丧。守丧期满他被推举为孝廉,公府征召王朗为官,他没去。”

  “徐州刺史陶谦考察王朗过后,推举其为茂才。”

  “初平四年(193年),汉献帝刘协在长安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控制,当时王朗担任廉治中,他与别驾赵昱等人劝说陶谦,去为汉献帝效力。”

  “陶谦应允,命赵昱拿着奏章奔赴长安。”

  “汉献帝对此十分赞赏,升陶谦为安东将军,赵昱封为广陵太守,而王朗则是担任会稽太守。””

  “王朗在会稽任职四年,很受当地人民爱戴。”

  “他初到会稽时,见当地百姓还在祭祀秦始皇,将其木制雕像,与夏禹放在一个庙庭。”

  “王朗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不应该祭祀他,于是将这种祭祀行为取消了。”

  “建安元年(196年),横扫江东一带的孙策渡江来攻打会稽(今浙江绍兴)。”

  “王朗的手下,功曹虞翻认为他们打不过孙策,不如暂避锋芒。”

  “而王朗拒绝此提议,他认为自己身为汉吏,应该要保住会稽,于是举兵与孙策交战。”

  “孙策数次渡水攻打王朗据守的固陵,始终无法攻克,最终孙策的叔叔孙静献策,让他攻其不备。”

  “孙策一边布置火堆迷惑王朗,一边派兵偷袭,王朗得知后,派原丹杨太守周昕等人率领军队去迎战,大败,会稽被孙策攻取。”

  “王朗乘船逃跑,到了东冶,被孙策的军队追上,再次战败,王朗于是投靠孙策。”

  “孙策认为他是个儒雅的人,并没有加害他。”

  “孙策当时让手下张昭去劝说王朗为他效力,王朗不肯屈从,于是被留置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

  “此后王朗四处流浪,朝不保夕,但他收容体恤亲友旧属,从他们那里获取的东西很少,为人有道义。”

  “后来,东汉权臣曹操上表征召王朗,王朗便从曲阿出发,辗转江海,”

  李白:说起王朗这个名字,相信对三国文化稍有了解的读者,对他都不会感到太陌生。

  他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曾在江东任会稽太守,算是一位诸侯,并曾一度与号称“江东小霸王”的孙策为敌。

  在被孙策打败以后,王朗逃往中原,在曹操麾下效力,为曹氏一族篡汉立下诸多功劳,成为曹魏开国的最大功臣之一,并官居朝中司徒。

  不过,王朗在大众心目中最津津乐道的事迹,还是在于他与诸葛亮之间的“骂战”。

  他不顾自己已经七十六岁高龄,随大都督曹真等人出征,兵至祁山,并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

  然而,貌似德高望重的王朗,却在言辞上完全怼不过诸葛亮,不但被后者的唇枪所刺得体无完肤,还搞得自己急火攻心,气血翻涌。

  盛怒之下居然连马都骑不稳,当场摔落地上,即刻“阵亡”。由此留下了“武乡侯骂死王朗”的精彩典故……

  就这样,王朗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都留下了一个“老而无用”的负面印象。

  感觉他是空居高位,却无才学,就连骂人都骂不过,自己反而被怼得哑口无言。

  尤其是在诸葛亮正面高大的伟岸形象笼罩下,他简直就是一老朽蝼蚁,只能是口吐献血,被骂到坠马气亡的下场

  真实历史上的王朗,是否也是这样一幅恬不知耻,被活活骂死的形象?

  其实,关于“诸葛阵前骂死王朗”的故事,完全是罗贯中在中虚构的桥段。

  在真实的史料记载上,根本没有记录过王朗随军出征,并且与诸葛亮阵前舌战的过程。

  甚至无法证明他二人在有生之年,到底有没有会过面……

  至于王朗本人,史书记载上的他不仅才智过人,严谨慷慨;

  而且常年恭俭节约,体恤百姓,注重民生,政绩斐然,可谓是当世之名臣

  不仅如此,他的后代子孙也纷纷入仕,官运亨通,可谓是家族兴旺。

  所以说,历史上真实王朗王司徒,绝不是那个在中被骂死的丑角。

  由此可以看得出,王朗在陈寿笔下的分量,是肯定不低的。

  如此浓墨重彩的文字记载也能从侧面证明,王朗这个人物在三国时代的地位。

  在这篇传记中,首先记载了王朗的籍贯和表字。

  他出生于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本名王严,字景兴。

  他早年师从当朝太尉杨赐,并学富五车,通晓经籍,很快就当上“郎中”的官职,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在太尉杨赐去世的时候,王朗也本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儒家教训,辞去官职为前者服丧,其间还放弃了被举为孝廉,并且升官进爵的机会。

  “因为路途遥远被阻隔,数年才抵达王都。他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初建,王朗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升任少府、奉常、大理。”

  “他治理事务十分宽容,在控罪有疑点时都会从轻判处。”

  “后来魏文帝曹丕继位,王朗被封为御史大夫,封爵安陵亭侯。”

  “他上书曹丕请求减轻刑罚,让百姓休养生息,实施仁政救济弱小,国家必定会越来越强大。”

  “曹丕登基称帝后,改王朗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

  “当时曹丕喜欢出门游猎,经常到了黄昏时分才回宫。”

  “王朗便上疏劝谏,这样的行为对于万乘之尊来说不够谨慎,曹丕听从他的劝谏,不再很晚回宫。”

  “建安末年时,吴国执政者孙权派使者向朝廷称藩国,与蜀国刘备交战。”

  “汉献帝下诏商议,是否要与吴国一起攻打蜀国。”

  “王朗认为,天子的军队十分重要,不应该轻举妄动。”

  “如果孙权与蜀军僵持不下,势均力敌,才应该乘机发兵,选稳重老成的将领去对准敌军的要害,谋后而动。”

  “现在孙权的军队还没有行动,他们不应该出兵。汉献帝采纳了他的计策。”

  “黄初年间(220年-226年),曾有鹈鹕聚集在灵芝池。曹丕下诏让大臣们推举有品行的君子,王朗举荐光禄大夫杨彪,并称自己患病,要将职位让给杨彪。”

  “曹丕为杨彪另外安排了职位,仅次于三公之后,并下诏给王朗,他向王朗求贤才,没有得到,还失去了王朗。”

  “这不是没有得到贤才,还是开了失去贤才的先例,让王朗不要再推辞。王朗便出来继续为官。”

  “后来孙权打算派遣儿子孙登到魏国为官,孙登没有来。”

  “于是曹丕驾临许昌,大兴屯田,准备举兵东征吴国。””

  “王朗上疏反对出兵,建议加强边境防护。”

  “当时曹丕已经集结军队出征,孙权的儿子迟迟没来,曹军抵达长江后撤回。”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即位。王朗被晋封为兰陵侯,增加食邑五百户,加上之前的一共有一千二百户。”

  “他奉命拜祭文昭皇后陵,沿途见到百姓生活困难。”

  “当时朝廷在营修宫室,王朗上疏劝谏曹叡节俭,减轻百姓负担,并引经据典来论证,让百姓耕种农桑。”

  “百姓丰实兵力强大,国家就会越强大。后王朗被转为司徒。”

  “当时皇室内经常有皇子病逝,后宫中去医馆的人却很少,王朗见状便上疏劝谏,不要给皇子穿着太厚,细心呵护可使寿命悠久。”

  “曹叡回复,夸赞王朗是忠贞良臣。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曰成侯。”

  “其子王肃袭爵。正始四年(243年)七月,王朗与太尉华歆等人因功被供奉在曹操庙庭。”

  苏轼:后来,在服丧的几年时间结束以后,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了“茂才”,再次进入仕途。

  这时候年纪尚轻的他,虽然还没有担任过什么较高的官职,但也在徐州地界逐渐有了一些名望。

  我们知道,陶谦并非是演义中所描述的那个老好人,他的政治眼光和看人眼力,都是有目共睹的。

  而王朗能得到他的提点,并有幸在他门下效力,也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和本事,是不容小觑的。

  于是,在后来董卓乱政,废立皇帝,惹得关东诸侯联军勤王的时候,王朗也向陶谦谏言,尽量不要直接参与其争端,而是巧妙地玩起了两面派。

  一方面象征性地派出人马支援袁绍的盟军,另一方面却又不和把控朝政的西凉军集团翻脸,反而是以“朝贡”的名义,为其输送物资

  果然,将“两面下注”玩得贼溜的王朗和陶谦,由此获取了政治上的巨大好处。

  把控朝政的李傕郭汜等人,在收到来自徐州进贡的巨量物资之后,不仅以汉献帝的名义,封陶谦为安东将军,领徐州牧。还任命王朗为“会稽太守”,可谓是连升了几级。

  会稽这个地方,虽然不如中原地方那么兴旺繁华,但是也算是南方大郡。

  再加上前些年的黄巾之乱和军阀割据相互征讨,无数中原人为了避战火,都纷纷举家逃往江东或西蜀等地。

  所以此时的会稽郡,已经聚集了为数不少人口,算是个很有潜力的地方。

  只要在这里励精图治,完全有机会割据一方,成为天下诸侯之一

  据史料记载,王朗在会稽的治绩还是不错的。他一方加强农耕生产,另一方面使用儒家问话教化民众,使得原本守旧落后的民风得以改善,由此深受当地人民拥戴。

  尤其是,会稽当地人,还保留着祭祀秦始皇,甚至与夏禹同庙的传统。

  而王朗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不符合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仁治”。

  所以,他逐渐取缔了这种祭祀活动,并将祭祀所用的钱粮都用于改善民生,因此令民众十分感怀。

  然而,乱世的战火,也很快烧到了会稽。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号称“小霸王”的孙策,在袁术的支持下率兵进攻会稽,意图扩大地盘。

  而作为太守的王朗,也不得不亲自挂帅上阵,与孙氏的精锐部队展开了激战

  王朗是由于收留了在吴郡被孙策击败的严白虎,由此和孙策结怨,所以被打得抱头鼠窜,逃亡中原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任何记录表明,王朗和严白虎有过联合的举动。

  而且孙策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将严白虎放在眼里,而是决定优先征讨王朗的会稽郡。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