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我谢谢你哦-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新政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晒吧精选小说)book.hinpy.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什么?”
“要重新配音?”
当晚,张远在与央视那头联系后,给大狗哥去了个电话。
“对,重新配音。”
“不是全片配,而是部份。”张远则胸有成竹的回道。
“哪部分?”狗哥玩了命的挠头。
《我的兄弟叫顺溜》刚上,成绩还挺好。
怎么突然要配音呢?
在央视播的没毛病呀。
张远知道他一听就着急。
大狗哥是豪爽人,同时也是急脾气。
然而做事最重要的就是有耐心,不能着急。
“只是少部分要重新配音。”
“就是带方言的那部分。”张远坚定的答道。
“方言……有关系吗?”狗哥听到他的话后,更迷糊了。
“这不是挺接地气的,观众也爱看。”
张远称是。
影视作品中出现方言,其实对作品来说是好事。
因为方言显亲切,而且有些方言俚语能很好的表达某些辞典中词汇难以完美解释的含义。
比如说帝都和津门这边的土话“又勾勾又丢丢”。
说女人身材样貌好,而且是略微偏一点点性感或者低俗的一种描述。
怎么翻译?
这词是从津门话“又鼓拎又丢秋”中演化过来的。
一开始这词是形容女娃长相精致,身材窈窕。
后来演化过程中,意思逐渐就变了。
勾勾是说鼻梁,腰部等地方有曲线。
丢丢是说走起路来胸和臀晃动的样子。
到了川蜀地区,骂人的口头语成了“妈卖批”。
大致是“她妈的”的意思。
可正经翻译,就是你妈是卖那个做生意的……
南京,安徽等地的口头语“一比屌糟”,大致意思是一塌糊涂。
可要正经翻译,那意思就是男女私密部位互相碰撞。
到了魔都这边的口头语成了“册那”,基本当语气词用。
正经翻译是“艹尼玛”。
这些方言词汇都不好听。
可一旦出现,熟悉的观众就会感到亲切。
而且能快速为角色贴标签,一听就知道是哪儿的人。
这是一种最方便高效,低成本拉进角色与观众间距离的手段。
就像赵本衫在多年的春晚舞台上,让全国观众听到并熟悉了大量东北方言。
瞎摸杵子,忽悠,蔫,苶。
若是不让本山大叔说东北话,他的作品喜剧效果得差一半以上。
因为很多双押,辙口,他都是从东北方言上找的。
“狗哥,05年广电出过一个通知,你知道吗?”张远不急不缓的说着。
“这个通知的内容是限制方言剧。”
“哦……好像有听说过。”大狗哥拍了拍自己的后脑勺。
“不对啊,这就是个通知。”
“上头出了后就没有继续发文,也没出强制规定。”
“咱们一直都是这么干的,也没搭理上头。”
“是,之前一直是这么干的,但现在不能这么干了。”张远断言。
“你的意思是……”狗哥有点回过味来了:“上头要出进一步的法令了?”
“嘘,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张远调皮了一下。
是的,09年电视剧行最重要的几项整改规定之一,就是上头出台了全新的“方言限制令”。
条例的具体内容为,除了地方戏曲相关节目以外,电视剧应以普通话为主。
不光不能用方言,连不标准,带口音的普通话都要一并限制。
并特别强调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少儿宣传教育类节目”必须使用普通话。
这政策还没出台,但张远知道有这事。
所以他提前给刘总编去了电话,就是问这事的。
对方还夸他消息灵通,变相承认了上头正有此意。
普通人可能察觉不到,其实推广普通话进行了好几十年,但依旧未彻底完成。
许多小地方,尤其是乡镇,普通话口音浓重都算好的,有的地方连公务员都说不明白官话。
而且很多人对普通话有误解,认为帝都官话是普通话的原型。
实则不然。
帝都话也是方言。
真正的普通话之乡,采集普通话的源头,是HEB省CD市的滦平县。
承德方言,基本就是普通话。
虽然这地方离帝都不远,但正宗不属于帝都。
并且普通话明显有城市推广好,乡村推广差。
北方推广好,南方推广差的趋势。
华夏除了少数民族外,有八大方言体系,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和粤方言。
赣客闽粤地区的普通话推广,明显不及其他地区,因为这些地方的宗族势力本来就比其他地区强,地方保护意识也更强。
当年为了推广普通话,还有过强硬手段。
如今吴语地区的方言留存度,传承度是最差的。
尤其是姑苏和魔都,已经到了青少年会听不会说,儿童听说都不会的程度。
因为长三角地区曾经经历过最严格的普通话推广方案。
严格到几乎完全不让说方言的程度。
现在广电要出这新令的缘由也差不多。
电视台,各类节目中方言内容越来越多。
他们找的由头,举得例子是《刘老根》和《外来媳妇本地郎》。
说《刘老根》在北方很火,但南方没人看。
《外来媳妇本地郎》在南方很火,但北方没人看。
所以这样的影视节目不利于文化传播。
没人看就没人看呗!
春晚在南方还没人看呢。
你不能逼着闽南人过年包饺子吧。
这些电视剧本来的受众就是当地人,其他地区的人不看也没啥。
可有些人不是这么想的。
就像春晚审核,赵本衫的小品挑不出问题,岂不是显得我很无能?
我挑不出毛病来,那来年就没工作了。
再加上近几年是影视圈的爆发期。
华夏的习惯时,初期没人管,发展起来了,就来人管了。
而且往往会矫枉过正,一管就死。
然后又赶紧放松,一松又乱。
再严厉管教,又要死……就这么反反复复。
就和窒息PLAY一样。
根据搜狐的投票调查,超过60%的观众认为影视作品使用方言更真实,草根,贴近生活。
但你民调我又不承认。
而且这次上头在05年出了通知后,再度牵头开会,决定退出禁令的原因,还是在桦宜头上。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每一个主角人物都塑造的相当成功,作为一部群像戏非常经典。
但其人物塑造手段之一,就是方言和口音。
其中段奕宏饰演的龙文章,在片中模仿了十几种方言。
其他角色也没少说。
这就叫平生不修善果,最爱杀人放火。
如今被上头盯上了。
没有桦宜搞的那出电视台抢首播,把市场搞乱了,弄得广电都直皱眉,上头还不会那么着急推出禁令。
除了《我的团长我的团》,第二号被盯上的,就是《我的兄弟叫顺溜》。
因为俩戏一样,收视率好,还都是抗战题材,符合规定中“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的定义。
但是,一般就算广电退出禁令,也会有一定的缓和期。
甚至地方台还有头皮硬的,会搞对抗。
芒果台就老搞这事,只要你不亲自来打我,没有指名道姓骂街,我就继续干。
所以理论上,可以暂时不用管。
但张远不这么想!
他不光要管,还要自己主动整改!
大狗哥知道他和上头的领导有交情,所有他说有新规,那多半是没错的。
“那不可惜了。”
“你早说呀。”
“播出前就改多好。”
“没事的,现在改也来得及。”
“央视首播都播出去了,再说广电也不会为难央视。”
“之后二轮,三轮,四轮等售卖的版本,都要确保是修改版。”张远给出了方案。
“得得得,我明白了,这就找人配音。”狗哥答应下来。
都是为了作品好,为了赚钱,他也没二话。
“提前修改……”张远放下手机,笑了笑。
问题就在于,他明明知道会有这条例退出,但是故意没有提前说。
就让央视这么播出。
理由嘛……
首先,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和《我的兄弟叫顺溜》这两部戏中的方言太多,导致了条例的推出。
少了一部,可能还能拖一阵。
他不想改变这件事。
其次,我在播出前就改,那时候上头还在因为《我的团长我的团》开会。
结果你提前就做好了准备。
这叫什么?
这叫耍滑头。
摆明了你知道内部消息。
而消息的来源就是上头。
这不等于把上头给卖了。
但现在播出后,等条例准备的差不多了再改,这叫什么?
这就拥护政策,响应号召,拥护领导的意见。
上头一推出,作为重要目标之一立即整改,那上头多有面啊。
领导觉得自己说话算数,控制力很强。
一前一后,顺序变化,效果和结果就会变。
下属做事和领导同步,这叫聪明识大体。
比领导还快一步……看看杨修的下场吧。
张远还特意关照了狗哥,这新政的消息半点不能泄露,就咱们自己知道便好。
而修改版要等上头过几天正式推出政策了,再放出来。
时间上要严格遵守,一点都不能越界。
其中保密尤其重要,他反复关照了好几遍。
大狗哥还不解,整的和特务似得做什么。
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他强制要求,对方也迷迷糊糊的答应了。
因为与他有信息差的,不只是狗哥。
还有桦宜!
王家哥俩在电影行关系到位,可在电视剧行普普通通,他们完全不知道将要到来的新政!
“所以他们的行动,必定比我慢一步。”
“而且还会慢不止一步。”
张远笑呵呵的打着响指。
“因为这次上头出的条例还不止一条,是一套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