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可汗(第三更)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晒吧精选小说)book.s8.pw,最快更新!无广告!

  冬月中,洛阳城。

  寒风冷冽。

  三匹快马从郑州方向极速的朝洛阳上东门而来。

  人还未至,声音便已经先一步传了过来。

  “安东大捷,高句丽王高宝藏归服大唐,已割大同江北五百里,谢大唐助其复国之恩……”

  战马快速的在驰道上狂奔而过,沿途的洛阳百姓立刻忍不住的窃窃私语起来。

  安东大捷,破平穰城。

  在三天之前便已经有军报从安东道送到,皇帝下诏,长安洛阳免宵禁三日,全城欢庆。

  如今三天时间过去了,平穰城破,高句丽王愿意归附是必然之事,只是割让大同江以北五百里给大唐,这就多少有些意外了。

  不过仔细想想,这样才正常。

  皇帝破平穰城,但却不灭国高句丽,但总要有所收获。

  开疆扩土,便是最好的收获。

  百姓的脸上忍不住的满是笑容。

  ……

  快马从上东门进入洛阳城,在思恭坊转向南行,过新中桥,走洛阳大街,转定鼎门大道,最后直冲天津桥,进入皇宫。

  贞观殿中,皇帝高坐御榻之上,头戴白玉十二冕旒,身穿赤黄色衮龙袍,神色郑重。

  两侧群臣肃然持笏站立。

  在群臣之后,还有大量的外国使臣。

  站在群臣最首的,赫然是昨夜才从长安赶来的长孙无忌。

  段宝玄进入承天门,过乾阳殿,最后直上贞观殿。

  进入殿中,段宝玄直接叩首在地,举起手里的包裹,然后高声说道:“臣,左千牛卫郎将段宝玄奉命奏捷:安东道行军大总管、安东道安抚使、尚书右仆射、英国公李勣奏报,高句丽王高宝藏已经复位,开始执掌王权,同时签署盟约,割大同江以北归大唐,以谢大唐助其复国之恩。”

  “呈上来。”皇帝微微抬手。

  立刻就有内侍从段宝玄的手中接过包裹,然后快速的递到丹陛前。

  张阿难接过包裹,最后放在了皇帝面前的御案上,然后缓缓打开。

  黄色卷轴,还有一本紫色封皮的奏本出现在了李承乾眼前。

  张阿难在一旁,轻轻地推开卷轴,密密麻麻的小字,带着无数的条约款项出现在李承乾眼前。

  根本就不用细看,光是这么多字,就已经让李承乾瞬间欢喜的笑了起来。

  这些年,他提出的割地,开矿,开港口,赔偿大唐出兵军费等等,一项项,门下省和鸿胪寺不仅一项项详细的列入,甚至很多都做了极大的扩展延伸。

  李承乾满意的点点头,合上卷轴,将卷轴递给张阿难,然后才看向群臣道:“诸卿,高宝藏是信人,当年密派金上泉到长安,许诺朕一旦帮高宝藏复位,那么高句丽将大同江以北之地,献给朕作为谢礼,今日一切兑现,这一战也算是结束了。”

  “恭贺陛下,开疆扩土,武德充沛。”内外群臣全部齐齐拱手。

  李承乾看了张阿难一眼,然后又看向长孙无忌。

  张阿难立刻捧着卷轴来到了长孙无忌面前,李承乾的声音从上方传来:“舅舅,看看吧,从今日开始,大同江以北五百里就都是大唐土地了。”

  长孙无忌接过,打开稍微看了一眼,然后合上,对着李承乾拱手道:“恭贺陛下,大战得胜,开疆扩土。”

  李承乾笑笑,然后对着张阿难说道:“让每一位爱卿都看看。”

  张阿难躬身,然后将卷轴带到了唐俭的身前。

  唐建看了卷轴一眼,然后对着李承乾拱手道:“恭贺陛下!”

  李承乾轻轻点头,然后看着张阿难拿着卷盟约轴在殿中每一位朝臣,每一名外邦使者的面前走过。

  每个人都是看了一眼卷轴之后,就对着李承乾拱手道:“恭贺陛下!”

  大唐开疆扩土,这不是什么大事,真正让这些外国使臣在意的,是大唐通过从高句丽身上割下来五百里地,从而快速体面的结束了这场战事。

  从先帝太宗皇帝贞观十五年开始,到如今已经是永惟五年了。

  整整十年过去了,这场牵连大唐太多精力的战争终于了结了。

  这意味着大唐从今日开始,开始收回力量,然后虎视四方。

  众人在恭贺的同时,心中也不由得有些沉重。

  自从永惟元年破吐蕃以来,这是大唐新皇第二次对外战争的胜利。

  或许没有灭国之战那样的令人心惊,但是他这种一步步稳扎稳打的手段,更令人畏惧。

  ……

  张阿难在殿中走了一圈,然后重新走上御榻,将盟约卷轴放在了李承乾的御案上。

  李承乾轻轻点头,放下手里李勣的奏本,然后看向群臣道:“大战了结,英国公上奏说,明年四月,大军开始从平穰城撤军,之后,在明年年底,他会带着高句丽王,百济国公,还有新罗国王,一起到长安朝见,鸿胪寺卿做好接待准备。”

  “臣领旨!”鸿胪寺卿李义表站出拱手。

  “大军归朝,奖赏是少不了的,户部和兵部负责核验军功,同时准备钱粮土地,赏赐诸将士。”李承乾轻轻敲敲御案。

  户部尚书阎立德,兵部尚书崔敦礼站出拱手:“臣领旨。”

  长孙无忌站在一侧,微微皱眉。

  他是对皇帝最了解的人,皇帝敲了三下御案,让长孙无忌听出了其中一些不一样的味道。

  “高句丽江北都护府归入大唐,列入安东道,定菟州。”说到这里,李承乾稍微停顿,说道:“诸卿,那里原本是大汉玄菟郡的地方,如今总算是被朕给收了回来。”

  “恭贺陛下!”殿中群臣齐齐拱手。

  他们都知道,如今的平穰战事虽然了结,但整个高句丽的事情还没有结束。

  只有等到将来某一天,东岛三国彻底灭绝了,这一战才算了结。

  “传旨,以安东道行军大总管、安东道安抚使、尚书右仆射、英国公李勣,检校安东都护府都护,检校菟州都督,菟州刺史,负责菟州安定诸事。”稍微停顿,李承乾继续说道:“以中书舍人刘仁轨检校任菟州都督府长史,协助英国公处置菟州之事。”

  长孙无忌站出拱手:“臣领旨。”

  殿中群臣齐齐躬身,不少人都能看的出来,一旦李勣离任,那么下一任菟州刺史,一定就是刘仁轨。

  “还有你!”李承乾转身看向跪倒在地上的段宝玄,然后笑着说道:“段卿一路辛苦,朕今日高兴,加上以累有军功,今日升左屯卫中郎将,回家休息几日之后,便替朕守几日承天门吧。”

  “臣叩谢陛下的大恩。”段宝玄忍不住感激的沉沉叩首。

  军功升官不是什么太稀奇的事情,但是,替皇帝守卫宫门,这才是皇帝最大的信任。

  段宝玄是故褒国公段志玄的族侄,段志玄是秦王府旧将,当年玄武门的功臣之一。

  段宝玄当年做了皇帝东宫的千牛校卫,便是看着段志玄的遗泽上,后来一路升左千牛卫郎将,到现在的左屯卫中郎将,便是他自己的能力和功劳了。

  还有皇帝的任用。

  殿中不少段志玄当年的同僚,不由得轻声感慨。

  李承乾对着段宝玄点点头,说道:“好了,先站立一旁。”

  “喏!”段宝玄起身,然后在诸将最后站了下来。

  李承乾这才看向殿中群臣道:“大军获胜,传旨,免长安洛阳百姓明年一年赋税!”

  “臣等多谢陛下,陛下仁德。”殿中群臣齐齐拱手。

  “三日之后,朕要去嵩山祭祀,太常寺准备。”李承乾看向段宝玄,说道:“段卿也跟着一起去。”

  “臣等领旨。”赵元楷和段宝玄同时站出拱手。

  “退朝。”

  “臣等恭送陛下!”

  ……

  贞观殿左偏殿中,张阿难上前,将一壶茶水放在了火炉之上,然后才退至一旁。

  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分别坐在火炉两侧。

  李承乾身体稍微靠后,将手里李勣的奏本递给长孙无忌,说道:“平穰城中,能够搜刮的,基本已经搜刮完毕,开始逐渐的转移到江北,其他军中诸将还会在高句丽各个城池中搜刮一番,从而尽可能削弱高句丽的战力。”

  在东岛三国,高句丽是最强的,占地面积和人口也是最多的。

  长孙无忌点点头,说道:“高句丽的事情尽在掌握,百济东面临海,也不需要担心什么,唯一可能的变数是新罗……陛下,新罗真的会在明年大军彻底平壤之后对高句丽动手吗?”

  “会的。”李承乾点头,道:“新罗真德女王身体不是太好,现在在新罗掌权的是她的表弟金春秋,这个人舅舅还记得吧。”

  长孙无忌神色郑重的点头道:“当年泉盖苏文杀荣留王,然后南下攻新罗,金春秋的女儿女婿全部死在战中,据说他悲痛万分,倚柱而立,一整天都不眨眼。”

  “嗯!”李承乾平静的点点头,说道:“新罗打高句丽,大唐不说什么,但是他们不能打百济,百济也不能打新罗,两国只能打高句丽,这是需要定下的唯一准则。”

  “陛下所言极是。”长孙无忌认真的看向李承乾,问道:“陛下,陛下打算如何赏赐英国公?”

  张阿难站在一侧,这个时候不由得目光落在了长孙无忌身上。

  李承乾笑了,他看着长孙无忌说道:“舅舅看起来是在问英国公,实际上是在问自己吧。”

  “是!”长孙无忌很认真的躬身,说道:“陛下,臣请辞尚书左仆射。”

  长孙无忌现在是尚书左仆射,而李勣是尚书右仆射。

  如今李勣破平穰城,虽说因为后续诸事没有直接灭国,但实际上这样的功劳和灭国也没有多少区别,所以李勣更进一步是必然的事情。

  然而李勣想要更进一步,挡在他们面前的长孙无忌就成了难题。

  李承乾笑着摆摆手,说道:“舅舅不必多想,英国公虽然战绩辉煌,但说实话,他做尚书左仆射,朕还是有些不放心的,这尚书左仆射,还是舅舅继续任吧,到时候舅舅升司徒,检校尚书左仆射,英国公升司空,检校尚书右仆射。”

  长孙无忌忍不住的说道:“那么朝中……”

  “朝中百官此番多有辛苦,自然需要奖赏。”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说道:“唐相年迈,中书省事多有懈怠,所以朕打算找个人来帮他分担中书省事。”

  “谁?”

  “彭城郡公。”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说道:“彭城郡公只比唐相小二岁,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两个人一起在中书令的位置上养老吧,这样,刑部尚书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唐制,尚书省有尚书左右仆射,中书省有中书令两人,门下省有侍中两人。

  只是李承乾这些年控制朝政平衡,才只有一个中书令和一个侍中。

  如今大战获胜,正好借此调整。

  而且这一次,需要调整的地方还有很多。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