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大清话事人

610 遍地开花的村办小煤矿,拉开燃料革命~

大清话事人 忧郁笑笑生 12049 2025-04-17 11:27

  

  1782年,春天姗姗来迟。

  各大煤炭不断投产、增产。

  长江以南地区所有城镇市民、所有工厂、大部份作坊以及乡村富户,终于普及了廉价蜂窝煤。

  帝国的一部分人享受到了工业化入门的成果。

  与此同时,他们少消耗一批柴禾(木炭),广袤乡村的百姓们也就多了一批柴禾资源。

  燃料革命向前走了一大步。

  但是,李郁并不满意。

  他根据报上来的煤炭总产量,做了个简单的除法,得数可怜兮兮。

  这说明帝国的人均煤炭消耗量少的可怜。

  抢先经营数年的南方尚且如此,北方可想而知,人均煤炭消耗量无限接近于0.

  这可不行。

  煤、铁消耗量关系到工业革命的深度~

  李郁在皇宫那张三丈宽两丈长的办公桌上苦思冥想许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

  山西,长子县。

  县太爷还没到任。

  县衙里驻了3个大兵,每日扛枪在城内巡逻一遍昭示存在,其他事宜一概不管。

  城门口,一群人聚集。

  有个读书人在念皇榜告示:

  “即日起,朝廷彻底取消民间之煤矿采矿禁令。”

  “无需官府批准,各村寨皆可自行开采本地煤炭。煤炭乃大自然的馈赠,当以村为单位联合开采,共同受益。所产煤球除自用之外亦可对外公开销售。蜂窝煤技术随此公告一并公开,造福百姓。”

  “村办煤矿,第一年免税。”

  “从第二年开始,按照每年50两的固定税额交纳税银。若产量枯竭,正式关闭后次年不再收税。”

  ……

  所有人鸦雀无声,伸长脖子。

  念皇榜之人嗓音激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故而,开矿之前必须先拟定规章,人人遵守~村办煤矿之经营规章格式如下。”

  “此令10年内有效,朝廷绝不做任何删改。各地百姓可放手大干,除按时缴纳税银之外,官府不得以任何借口插手煤矿经营事务,违令者全家流放。”

  众人鸦雀无声。

  新皇上是真慷慨啊~

  半晌,有人嘀咕道:“这若是真的,可是大好事。泼天的财富分给了天下的老百姓。”

  周围人纷纷点头。

  ……

  开煤矿没有技术含量。

  一个人、一个筐、一把铁镐,就可以挖了。

  但是,稍有社会阅历的人都明白一个逻辑——看似简单的事其实最复杂,看似复杂的事反而很简单。

  李郁懂~

  所以他要把挖煤这个简单的事彻底简单化。

  帝国的矿商们酸溜溜地说:

  陛下太宽仁了。

  黑乎乎的金子分给穷鬼,造孽啊。

  不过,陛下执意如此,谁敢阻拦?

  矿令一开,大型煤矿的利润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不至于伤筋动骨。

  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各省的蜂窝煤销售公司。

  一夜关门。

  数十年后,人们这样评价:

  1782,燃料革命加速,工业革命一飞冲天。

  ……

  山西,长子县,小安村,这里的百姓们日子过得紧巴巴。

  皇榜传遍全县后,

  小安村的百姓们一合计,推选本村粮长赵上元兼本村矿长。

  赵上元此人识字,会算账。

  他曾在太原府一家铺子做过4年的算账学徒,后来晋商老爷灰飞烟灭,他也丢了饭碗,收拾铺盖卷回了老家。

  朝廷公布了蜂窝煤配方。

  说实话,真没什么难度。

  主要是拿出《长子县小安村村办煤矿规章》,众人吵吵嚷嚷花费了1天时候,才按照格式填完了内容。

  其中最关键的三条是出工、分配和抚恤。

  出工和分配是关联项,挖的多干的多,就拿的多。另外挖煤的人拿的多,做煤球的人拿的少。

  抚恤定了10两。

  从老天爷嘴里刨食,死人的事很难避免。

  老百姓倒也无所谓:

  人活在世上,无非是拿命换钱,拿钱换命。这没什么好矫情的,万世皆是如此。

  ……

  小安村煤球一炮打响。

  满足了全村的燃料需求之后,以很便宜的价格向外售卖。

  市场趋之若鹜。

  原因很简单:便宜。

  筐子和铁镐是现成的,木坯是自制的,黄泥是免费的,煤炭是老天爷的。

  以上都没有成本。

  只有人工成本。

  而小安村乃至整个县的人工成本,又低廉的令人发指。

  种田是主业,挖矿是兼职。

  每天,妇孺从这项兼职挣个10文钱,汉子挣个50文钱,就特别满足特别知足了。

  感觉就是大自然的馈赠。

  劳动力不值钱。

  哪怕20世纪末,乡村劳动力依旧不值钱。

  干脏活累活就能获得高日薪是工业社会才有的现象,不存在于农业社会。

  20世纪末尚且如此,何况18世纪末呢。

  当农业社会缓慢向初步工业社会转化的阶段,广袤的乡村劳动力价格之低下,可以说是令人发指、叹为观止的。

  ……

  小安村村民的心理就是,挣钱就行。

  一文两文都是钱。

  这种在家门口挣钱的感觉简直太好了。

  18世纪到20世纪,北方生存环境越发恶劣,地表植被逐渐消失。

  为了一捆柴禾,砍柴的人需要走的很远很远。

  而且,柴禾的热值和煤球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

  小安村的煤球一经推出,就大受追捧。

  省钱才是王道。

  便宜才是王道。

  小安村村民欢天喜地,花费1两巨款从县城的大兵那购买了一张褪色的吴皇画像供奉在村内祠堂,日夜香火不绝。

  不过煤灰太大,若是半天不擦拭,画像就蒙上一层灰。

  ……

  仅仅2个月后,长子县乃至整个潞安府都掀起了一股村办煤矿的热潮。

  你村会挖,我村就不会吗?

  偌大的山西处处有煤。

  这钱为啥要让你小子挣了?

  无数人跟着吃螃蟹。

  短短半年,小安村的煤球严重滞销。

  村民们下井的频率越来越低,甚至半个月才小挖一次,仅供自家需求。

  无解~

  物以稀为贵。

  煤球泛滥,售价再低廉也卖不出去。老百姓绝对不会花钱去买一个自己费点力就能得到的商品。

  ……

  赵上元突然悟到了一丝朴素的市场经济学结论:物以稀为贵。

  他将村办煤矿盈余的200多两银子按人头分了,把粮长职务丢给亲弟弟接任,自己挥泪告别了乡亲们~

  他琢磨到了一个挣钱的模式。

  去一个煤炭资源相对少的地区,和当地人合伙开个方圆百里独一无二的煤矿,就可以长长久久的把生意做下去。

  山西不行。

  煤多,煤贱。

  ……

  他先去了黑龙江,那边有很多山西移民。

  结果,

  结果,大失所望。

  遍地森林,随便砍随便烧。很显然煤球在这里没有市场。

  于是,

  他又去了河南。

  这一次他找到了合适的地点,汝州府伊阳县。

  这里有煤,但又不是处处有煤。且附近一眼平原,人口稠密,燃料缺口很大。

  ……

  他经过反复勘查,最终盯上了汝州煤田的一处边缘地带。

  煤田地表有4个村子,还有条河流流经。

  在他的邀请下。

  来自4个村的十几个族老坐在一起。

  面面相觑。

  他们派人去县城看了皇榜,证实了这个外乡人没撒谎。但是新事物往往蕴藏着极大的风险。

  一老汉问道:

  “大爷,开矿会不会有风险?”

  “有,当然有。”赵上元打扮的像个体面人,特意穿上了在太原学徒时攒钱买下的黑绸长衫。

  “那大爷你还敢~”

  “咳咳,我上面有人。”

  “哦~”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就对了嘛。

  ……

  “这生意你们自己做肯定有风险。和我合作做就没什么风险。”赵上元熟练的又重复了一遍规章,然后问道,“中不中?”

  众人异口同声:“中!”

  随即找来纸笔,签了合同。

  所有人按上鲜红的手印。

  次日,赵上元悄悄去来了趟汝州府城从四海金融借贷100块银元作为启动资金。

  汝州分号的经理是总经理刘金鑫带出来的山西老乡。

  老乡见老乡,眼泪汪汪。

  于是,

  借贷过程格外顺利。

  经理还利用他的私人关系花钱请了一个士兵护送赵上元回去。

  ……

  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外乡人在陌生他乡承包地头做生意这个举动当中所蕴含的风险。

  轻则血本无归,重则埋尸他乡。

  太原城的4年学徒生涯教会了赵上元很多。

  他不会去赌人性。

  时常挂在嘴边的上面关系、护送的士兵、都是他用来震慑当地人的手腕。

  汉子们下井,妇人们做煤球,老人孩子出去推销。

  农忙和挖矿两不误。

  他本人隔三差五就去县城一趟,喝的醉醺醺。

  回来就吹牛:

  “~去给县里老爷送礼的。”

  四个村的人对他敬畏有加。

  中原地区极度缺乏燃料,因而煤球推销异常顺利。

  省钱,才是王道。

  低成本的小煤矿生产出来的煤球售价,比同等热值的柴禾便宜许多。

  ……

  仅仅半个月后,煤矿开始盈利了。

  工钱从无拖欠,账册清晰明了。四个村的人气氛欢腾,干劲十足。

  按照事先所约:

  赵上元拿3成利润,其余7成利润在刨除各项成本之后若有盈余,则用于修缮祠堂。

  所有人都很认可!

  虽然说,

  偶尔有年轻人嘀咕着其实不需要赵掌柜这个外乡人,大家自己也能开矿,这生意又没难度,傻子都能做起来。

  但族老们严厉的压制了类似的“吃独食”的声音。

  他们害怕引来赵掌柜身后“老爷”的严厉报复。

  几十年的生存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两个朴素的生存道理:

  没有关系,寸步难行。

  看着简单的生意,背后都不简单。

  ……

  村民们也知足。

  出一份力,就能拿一份现钱。妇人和老人都能跟着分杯羹,简直太美好了。

  干上几年,就能盖一间瓦屋了。

  多好的世道啊~

  不过在第4个月,矿坑坍塌一处,2人死亡1人受伤。

  按照规章,给予家属抚恤银25两。

  此外,赵上元以个人名义各添了10两,又说服众人从盈余资金里拿出了10两。

  如此,

  一条人命就是45两。

  家属情绪稳定。

  这世上的一切皆有价码,人命也不例外。

  事故没有吓倒村民们。

  相反,加固后的矿坑四面开花。穷,比死亡可怕100倍。

  ……

  赵上元欣喜若狂,他终于发掘了一片蓝海。为了做大做强,他在多次拜访四海金融府城分号的老乡经理之后,煤矿多了个有力合伙人。

  小矿生意四处开花。

  一次,

  俩人在酒酣脸热之后,私下感慨:

  河南、河北、山东、江苏都不是产煤大省,但都有不少聪明人因为挖矿发财了,他们甚至将煤球生意通过大运河水运成功地做到了邻县、邻州、邻府。

  山西虽好,奈何存煤太多。

  村村都有,就没有销路。

  老乡们也不是没想过把煤球卖出省,可高企的交通成本令人绝望,不具备价格优势。

  不过,丰富的经商经验却催生了一大批南下的褡裢晋商。

  ……

  在李郁的鼓励之下,帝国的采矿业迎来了一波前所未有的野蛮发展。

  胆大包天的人吃的脑满肠肥。

  手眼通天的人吃的嘴角流油。

  信息灵通的人吃的沟平壑满。

  山西商人和浙江商人在这一波跑马圈地运动中收益最大。

  前者白手起家,靠胆子大、信息差。

  后者优势更大,资金信息人脉都有优势。

  如果不是吴廷旨意严厉,村办煤矿不可以绕开当地人的话,这事就变味了。

  效果是显著的。

  凡产煤地,农夫每年能多收个七八两。

  外地的“野心矿商”赚的更多。山西和浙江两省出现了大批千元户群体。在这个时代,妥妥的中产向上。

  ……

  浙江人热衷于互相提携。

  一人吃肉,全村喝汤。

  一人发财,家族全来。

  短短1年,根据不完全统计,煤炭增量超过了过去5年的产量。

  驻厂税务专员可以证明,大型铁制品工厂的煤炉产线加班加点的干。与煤球配套的生铁煤炉,总是脱销。

  每卖出一个煤炉,就说明帝国有一户家庭用上了煤球。

  文明之光,沐浴大地。

  按照这个趋势~

  三五年之后,燃料革命可以宣布取得了初步胜利。

  帝国境内,

  有条件烧煤的群体一网打尽。

  没条件烧煤的群体,短期之内也无需再琢磨了!没钱,无解~

  ……

  李郁想得开,他没有道德洁癖,从不追求百分百完美。

  身为封建帝王~

  进度表30%就是合格,40%是优秀,60%是完美圣人。

  若是90%,可以择日加冕郁皇大帝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