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民国:关东参王

民国:关东参王- 第三十一章 大名儿曲振邦

民国:关东参王 参娃 9117 2025-03-09 13:37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晒吧精选小说)book.s8.pw,最快更新!无广告!

  “所以我说,你这回只剿了董大彪、老东北绺子,没有继续留下剿匪,是个明智的选择。

  你要是脑袋一热,非得把关外各绺子势力都剿灭了,师父反倒要担心。

  关外绺子横行,匪患不断,朝廷也不是没派兵围剿过,可是都没什么效果。

  这要是你率领定边军东征西讨,真把那些绺子都给灭了,那不是把那些将军、都统都比成废物了么?

  人家表面上夸你、捧着你,实际上心里头不知道怎么骂你呢。”

  “要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现在他们用得着你,自然把你夸上天,等你把事情都办完了,土匪绺子全剿灭了,你还有什么用处?

  到时候,人家不收拾你,收拾谁?”

  “绍扬啊,你还年轻,这几年春风得意事事顺遂,难免心高气傲、争强好胜。

  可是官场上混,最重要的就是藏锋,大巧似拙、大智若愚。

  处处显露锋芒不一定是好事儿,多点儿圆滑世故,方能保万全啊。”

  家里没外人,刘东山借着机会,语重心长的劝诫徒弟。

  “师父,多亏有你提醒我,不然,我肯定会在这上面栽跟头。

  要不人家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呢,还真是没错儿。”

  曲绍扬被刘东山的话点醒,忙站起身,恭恭敬敬的朝着刘东山深施一礼。

  “多谢师父指点,徒儿谨记于心。”

  这边师徒俩对话,那头曲老抠儿夫妻听的云里雾里,一脸莫名其妙。

  不过曲老抠儿现在倒是看明白了,刘东山绝非一般人,那是有大能耐的。

  所以,曲老抠儿也不敢打断人家师徒唠嗑,就算听不懂,也耐心听着。

  直到那头师徒俩的谈话告一段落,曲老抠儿这才说话。

  “那啥,老四啊,之前我跟你提过,想回老家去祭祖的事儿。

  听说倭国已经撤兵走了,这也眼见着快要进腊月。

  你看,安排安排,我和你娘回老家一趟呗?”曲老抠儿一直惦记着回老家的事儿,这都快成他的心病了。

  “大哥前两天来信,说是倭军最后一批部队,已经从大连湾撤走了。

  朝廷派宋庆将军,接管旅顺、大连防务。

  听说,倭军走之前,把旅大的军事设施破坏殆尽,所有能带走的物资、能拆卸运走的机器、设备,都劫掠一空。

  金州以南的百姓流离失所,民房遭兵祸损毁,十之八九,民生一片凋敝。”陈秀芸在那边接话说道。

  闻听此言,屋里众人都忍不住叹了口气,打仗,到最后受伤害最严重的,一定是寻常百姓。

  “爹,娘,你们是打算回老家过年,等年后再回来呗?”曲绍扬开口,打破沉闷的气氛。

  “对,对,就是这个意思。

  趁着过年,正好去祭拜一下你爷你奶,还有你太爷太奶他们。

  如今你有出息,当大官儿了,也得让你爷你奶他们知道,都跟着高兴高兴。”

  曲老抠儿闻言,赶忙点头应道。

  “三哥没在家,我怕是脱不开身。

  那就这样吧,我让兴业带十来个伙计,护送你们回去,行么?”

  没等入冬,曲江就带着人去营口、安东等地了。

  受战事影响,去年冬天曲家在营口、安东等地的货栈、料栈、米粮铺子等全都关张歇业,损失很大。

  所以在得知倭军撤出辽南后,曲江立刻就带着人赶往营口等地,打算重新把铺子开起来。

  估计一时半会儿的,曲江不能回来,更别提陪着爹娘回老家了。

  “行,行,你看着安排吧。”

  曲老抠儿现在不想别的,只要能回老家去看看,祭拜一下祖先,谁陪着回去都可以。

  “那就这么定了,你和我娘抓紧时间收拾东西,这几天我就安排人,护送你们回老家。”

  曲绍扬点点头,这事儿就算说定了。

  “对了,老四啊,你赶紧找方先生商议一下,给咱家这几个孩子都起个大名。

  我们这趟回去祭祖,顺道还想修一下族谱,正好把秀芸、兰心,还有家里几个孩子的名字,都记上。”

  曲老抠儿夫妻的野心可不小,除了祭祖之外,他们还打算回去跟家里亲戚们商议一下,修族谱。

  毕竟老曲家往上倒几辈子,也没出过什么官儿,曲绍扬这都四品官了,绝对算光宗耀祖,必须得修族谱才行。

  这事儿,倒是出乎曲绍扬预料,“哦,行,那我这就找方先生去商议。”

  反正家里孩子们都大了,一个个也健康的很,是该起大名了。

  曲绍扬让陈秀芸预备一份儿厚礼,他带着前去学堂,找方行文。

  学堂如今规模又扩大了不少,定边军牺牲将士的遗孤,都被安排到学堂来念书了。

  幸亏陈允哲又给找了好几个童生、秀才,加上原本教小志念书的那位先生,都来学堂任教,这才忙的开。

  “方先生,我家根锁在学堂怎么样?”曲绍扬找到方行文,先询问了儿子在学堂的情况。

  “满好的,根锁这孩子聪明灵透,学什么都快。

  我讲课,别的孩子要学好几遍,他一遍就记住了。

  这孩子,大人可得好好培养,将来定是个人才啊。”

  提起根锁,方行文乐得嘴都合不拢,他可是太喜欢这个孩子了。

  “呦,我家那皮猴子,还能得先生如此夸奖呢,这倒是挺出人预料。”

  曲绍扬一听就乐了,朝着方行文抱拳行礼。

  “多谢先生栽培教导,我这儿还有件事,要劳烦先生。”曲绍扬说完,朝身后招手,随从立刻奉上厚礼。

  “呦,大人你这是做什么?有任何事情,大人尽管吩咐便是,可不敢收大人的礼。”

  方行文被那一摞子礼盒吓了一跳,赶忙摆手道。

  “方先生,是这么回事儿,我家根锁也不小了,跟着你念书也时日不短。

  可他还没个大名呢,这同学之间互相称呼,总喊他小名儿也不合适。

  还请方先生费费心,给我们家这几个孩子,都起个名字。”曲绍扬笑呵呵的说明来意。

  “原来是这个啊,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呢,起名简单。

  不知道根锁他们,排的是什么字辈儿?”

  方行文一听这话,松了口气,起个名儿,对于来说,倒不算啥难事儿。

  “不知道,好像也没啥讲究了,我们兄弟都是胡乱起的,没按字排行。

  先生看着给起吧,名字响亮点儿,叫着好听顺口就行。”

  乡下人家,识字的都少,起名哪有那么多讲究啊?

  二狗、狗蛋儿啥的遍地都是,不也过一辈子么?

  反正曲绍扬从来没听父母说起,什么字辈儿的事。

  方行文点点头,稍微琢磨了一下,然后扭身去找了本书。

  也不知道他算计什么呢,口中念念有词的嘟囔了一会儿,这才在纸上写了几个名字。

  “大人,你看这几个怎么样?看着哪个顺眼,挑一个就行。

  老大的名字定下来,其他的随着老大起,就容易了。”

  曲绍扬往那纸上看了眼,上头写了不下十个名字,什么曲培楷、曲立敏、曲元堂、曲修贤等等。

  前面几个,曲绍扬都觉得有点儿拗口。曲姓本来就不像其他的姓那么顺口,还是稍微简单点儿,更好。

  “方先生,就这个吧,曲振邦,我觉得这个还行,读着挺顺嘴的,也简单些。”

  曲绍扬看了一圈,觉得这个还行,虽然没那么文雅,但是读着顺嘴,听着也顺耳不别扭。

  “振邦,这名字倒是响亮,可就是意境差了点儿,大人,你确定要用这个?”

  方行文特地把这个名字放在最后,这就是个凑数儿的,没想到曲绍扬还偏偏就看上这个名字了。

  “不差不差,振国安邦,挺好的,挺好的。”

  曲绍扬到没觉得如何,上辈子,父辈那些人,都叫建国、建军、建设啥的呢。

  名字就是个符号,顺口,容易记最好了,可别起的太复杂。

  曲绍扬觉得自己粗人一个,玩不来那些文雅的词儿,这个就挺好。

  根锁的名字确定,后头几个的名字就容易了。

  老二根有起名振业,老三有庆起名振武,老四根全起名振杰,闺女铃铛起名叫曲佳玲。

  曲江家那俩孩子,方行文顺手也给起了名,大的那个叫振文,小的那个叫振民。

  “得,这回齐了,谢谢方先生啊。小小谢礼,不成敬意,先生一定收下。”

  曲绍扬说完,就笑呵呵的拿着那张写满了孩子们名字的红纸,一溜烟走了。

  回到家后,曲绍扬把孩子们的名字一公布,曲老抠夫妻和陈秀芸等人,也都觉得这几个名字不错。

  就此,曲家几个小娃,都有了自己的名字。

  孩子们起名儿,也算一件喜事,再加上曲绍扬平安回来,那肯定要好好庆贺一下。

  当天晚间,曲家这边摆酒席,刘东山夫妻领着刘新源、刘婉瑜两个,一起过来吃饭。

  新源和婉瑜两个是光绪十三年出生的,虚岁十岁了。

  这俩孩子都随了父母的优点,个子高,长的好,如今大了也越发懂事招人稀罕。

  俩人都在学堂念书,还跟着赵广志、安德斯等人,学英文、德文、法文等。

  婉瑜那丫头,对医学挺感兴趣的,每天下了学,还要跟着陈秀芸学一点儿医理、药理等。

  刘东山夫妻早就商议好了,等着再过两年,就想办法把这俩也送去奉天读书。

  曲家这头,连大带小一共七个孩子,曲绍扬挨个儿跟他们说了大名儿。

  振邦和振文大一些,又念过书,知道咋回事儿,一听自己有大名了,高兴的直拍手。

  “太好了,往后他们就不能再喊我根锁了,明天我就告诉他们,我叫曲振邦。”

  “对,对,我叫曲振文,以后也不许他们叫我根生。”曲振文跟着附和道。

  这孩子比振邦小一岁,今年开春去学堂念书的,听先生说还可以,能跟得上。

  这俩大的吵吵把火儿的直咋呼,那几个小的都一脸懵,不知道咋回事儿。

  不过看着哥哥们高兴,他们也手舞足蹈、摇头晃脑的直乐。

  “好了,好了,都消停会儿,不许乱闹腾。”

  孩子们这么一闹,简直快炸锅了,陈秀芸只得瞪孩子们两眼,让他们都安静下来。

  几个孩子倒也乖觉,见陈秀芸冷下脸来,他们立刻都不闹腾了。

  这时候饭菜都做好了端上来,曲绍扬赶紧招呼着大家落座,正好大人一桌,孩子们一桌。

  振杰和佳玲俩人一周岁多了,自己能吃饭,就是吃的埋汰,饭粒儿、菜啥的掉一地。

  白薇白芷俩人在跟前儿伺候着,帮忙给夹菜,剃骨头、鱼刺等,但是不喂饭,孩子自己拿着勺子、筷子自己吃。

  “老哥,真羡慕你啊,老家还有亲人,能回去看看。”

  刘东山给曲老抠儿倒上了一杯酒,跟曲老抠儿俩人边喝边聊。

  “我十几岁就从家里出来了,四十来年没回去过,老家早就不知道啥样了。”

  刘东山喝下一口酒,叹气道。

  “老弟啊,你要是惦记老家,就回去看一看呗。

  就老弟现在的身家,走到哪儿都不丢人,这还有啥?

  你这个岁数还行,腿脚也便利,等天暖和了,领着媳妇和孩子,回老家看一看。

  祭拜下父母、先祖,往后就没心思了。要不然啊,你这辈子都惦记着。”

  曲老抠儿听儿子说起过刘东山的事情,在他看来,这根本就没啥纠结的。

  想回去就回去呗,怕啥?咋地?老家那些亲戚,还能吃人不成?

  “对啊,师父,咱现在也混出个样儿来了,是该回去看一看。”曲绍扬在旁边也劝。

  可能这就是大多数人心里的一个结,搁外头混的再好,不回老家看看,也觉得遗憾。

  刘东山摇摇头,叹了口气,“不想回去,家里至亲早就不在了,剩下的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

  人家见了我,怕是以为见了鬼,还不得以为我是回去跟他们争房子、田产的?”

  “要我说,该争,那本来就是你家的,他们凭啥霸占啊?

  就算你不想要了,那也得放在明面上。

  就这么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给了他们,你爹娘在地下,也不能甘心。”

  曲老抠儿的本性还是改不了的,一旦涉及到财物等事情上,他那计较的劲儿又上来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