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第118章 调教董卓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晒吧精选小说)book.s8.pw,最快更新!无广告!

  关中缺粮,关东缺盐……

  若是能够进行贸易,那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可袁绍、曹操果真会答应吗?

  刘协沉思了一会,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会的!

  袁绍、曹操都是如今朝廷的敌人不假。

  但同时,他们也是当世最有枭雄气魄的两人。

  明面上骂的狗血淋头,私下里却依旧能够去做该做的买卖。

  以二人的胆识,想必应该不会拒绝。

  不过这种事情,显然不可能在官面上进行。

  而且要与袁绍、曹操开通贸易,首先要先将河东荒废的盐政给重新捡起来。

  这就意味着,朝廷需要一个有足够政治水平,并且能够八面玲珑,平衡各方关系的人前往河东,主持盐政,主持与袁绍、曹操的贸易。

  这样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便是整个朝廷都不多见。

  但好巧……

  刘协看向钟繇:“元常既有此提议,那是否愿意前往河东,主持盐政,并且与冀州、兖州联络?”

  钟繇在史书上曾经被曹操评为有“萧何之功”。

  在官渡之战时,钟繇愣是能够在关中已经残破的情况下再挤出一批战马支援曹操。并且还靠着言语说服了马腾、韩遂前往河东,对抗袁绍的并州刺史高干。

  通政务、晓人事。

  这个位置除了钟繇,刘协自己都不知道还有谁能够胜任。

  “陛下既然有令,那臣自然愿意前往河东主政。”

  “只是……”

  钟繇似有犹豫,但最终还是说了出来:“臣想向陛下讨要符节,能够持节都督河东诸将!”

  董卓自讨伐归来后,便将李傕、郭汜留在了河东。

  钟繇前去河东主政,必然会在某些事情上与李傕、郭汜发生交集。

  到时候,若李傕、郭汜看轻钟繇,不肯听命钟繇,坏了河东政务怎么办?

  便是不去与袁绍、曹操贸易,关中本地也急需河东的食盐救急。所以河东政务无疑不能出现任何乱子。

  可即便如此。

  刘协还是觉得钟繇的胃口太大!

  钟繇虽是举孝廉出身,可至今不过是六百石的黄门侍郎。

  加之,他又不是西凉嫡系。

  现在他想要朝廷授予他持节都督河东诸将的权力,这无疑有些狮子大开口。

  可话又说回来。

  钟繇是去河东主持政务的,而不是去过家家的。

  若是不给予钟繇这份权力,他如何能够压制住李傕、郭汜,让那一众西凉将领配合他去展开公务?

  或许,正是钟繇意识到自己人微言轻,所以才想要“持节”这柄利剑,去威慑那些骄兵悍将。

  “元常说的有理。”

  “不光是盐政。”

  “河东那面也要均田、建立府兵制度,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若是没有强权干预,只怕河东那里并不能将朝廷的政令完全执行下去。”

  关中,有尚书台,有贾诩看着,刘协不担心。

  但朝廷的河东的统治,却完全是一穷二白。

  哪怕仅仅为了朝廷法度的健全,也要让主政河东的长官有绝对的权力,去尽快恢复河东的民生。

  “不过持节一事毕竟事关重大,朕还要先与太师商议。”

  此事毕竟涉及到军事,终究需要董卓那边松口。

  因为天气炎热的关系,董卓也是彻底瘫到自己的住处,不愿出来接受烈日的考验。

  加上之前托付董白一事功成后,董卓是愈发不愿见到刘协,这反倒是让刘协纳闷起来——

  明明是太师你自己将孙女托付给朕的,怎么事成之后你倒又开始不乐意了??

  想到数日没有见到董卓,刘协便主动前往董卓住处探探口风。

  ……

  可在见到董卓并提起此事后,董卓一脸狐疑——

  “陛下为何要去专门买来粮食救治灾民?”

  “朝廷该做的不都已经做了吗?为何还要这般费力,又是盐政,又是贸易的?”

  听得出,董卓在对待民生一事上,与刘协等人的观念并不相同。

  “太师,若是朝廷不管他们,会死很多人。”

  “陛下,就算朝廷去管他们,也依旧会死很多人。”

  董卓对治民之道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就算朝廷花费了心思去救治他们,他们也不会来感谢朝廷,那朝廷何必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况且,这是天灾,不是人祸。”

  “天灾不可为。”

  “臣以为,朝廷已经做了足够的事情,真的没有必要再去行买粮一事!”

  冷酷、无情。

  兴许只有对待亲人身上,才能感受到董卓的温情。

  其余时候,董卓依旧是那个从底层一步一步杀到最高位置的边陲儿郎。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之前又是抢种,又是兴修水利,做了这么多有利民生的事情,已经算是一个合格的朝廷。

  既然如此,便已经算是尽力。

  其余的,就看百姓自己能不能将这天灾给扛过去了。

  ……

  刘协叹了口气。

  虽然他料到过董卓对于民生的事情不会怎么上心。

  可不上心到这种地步,也着实有些匪夷所思。

  “太师,先汉大儒贾谊曾经评价周公,言‘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如今太师平定戡乱,讨伐汉贼,为国之柱石。这些其实都只是太师的功绩。”

  “这样下去,只怕太师将来的风评,只会成为周武王一般的人啊!”

  ……

  若是以前有人称赞董卓能够和周武王比肩,只怕董卓会乐的合不拢嘴。

  但现在既然已经将目标放到了周公身上,董卓又哪里会甘心只做一个武王呢?

  “陛下所谓的‘大德’是何意?”

  “有德者,首要的便是仁义。”

  刘协让董卓去想想之前颁布的均田、府兵制度。

  “这两项政令,之所以能够和周公的一些功绩相比,正是因为它的仁义啊!”

  “让士卒分得田地,并且给他们减免赋税。这正是太师体恤他们的表现啊!”

  “太师一向爱惜士卒,却不去爱惜百姓,这么做难道不会感到奇怪吗?”

  有什么好奇怪的?

  董卓:“士卒能够保卫国家,让土地不受到侵害。士卒也能够击败敌军,为主将争取荣誉。爱惜士卒,这难道不是顺应天理的事情吗?”

  “反观百姓,却是需要受到士卒的保护,还时不时被士人鼓动,辱骂保卫他们的士卒和将领,难道不应该对其苛责一些吗?”

  “奖励士卒,士卒会更加勇猛的作战。但奖励百姓,却得不到半点好处,有时反而会引来埋怨,那何必要去爱惜他们呢?”

  嗯……?

  要不是刘协始终清醒,恐怕还真的差点被董卓带到沟里去!

  董卓的思路,极为功利!

  可这也正常。

  一个将领的性格若是不功利,那他就绝对不是一个好将领。

  可在对百姓的看法上,董卓的态度却有些过于极端。

  这让刘协忽然意识到,要让董卓将对待自己亲族的善意发散到每一个百姓身上,怕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看来要将董卓调教为周公那样的贤臣,还是有些任重道远啊!

  “太师此言差矣。”

  “士卒固然可以保家卫国,但他们吃的每一口粮食,穿的每一具甲胄,难道不是后方的百姓在为他们提供吗?”

  “重视士卒的功绩,却不正视百姓的付出,这样是不是有些太过偏彼了?”

  “至于百姓不去感激朝廷一事,朕觉得其实也很正常。”

  “百姓每年都要被朝廷征收赋税。正是因为有了百姓的供养,长安才能有这壮丽巍峨的未央宫,宫人身上才能有那么美丽的绫罗绸缎,桌案上才能有无数的琼浆玉液,供朝廷的官员享用。”

  “百姓平日里对于朝廷的付出,其实远远要超过朝廷平日里对百姓的付出。正因为如此,其实并非是百姓亏欠朝廷的,而是朝廷亏欠百姓的。”

  “如此,到了百姓身陷困境之时,才需要朝廷全力去帮助百姓渡过难关,这种鱼水之情,才是朝廷与百姓的相处之道!”

  “至于世家挑唆百姓……那太师应当去找那些世家算账,为何要将这样的罪责也强加到普通的百姓头上呢?”

  刘协的话,令贾诩、钟繇、荀攸三人都是眼前一亮。

  并非是百姓亏欠朝廷。

  而是朝廷以往从百姓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

  这样的论述,很难想象是从一位天子口中说出来的话!

  朝廷中人,若是人人都能有陛下这般“亏欠百姓”的心态,那何愁不能爱民?何愁不能中兴汉室?

  但可惜,贾诩这几个不需要听懂的人听懂了刘协的话,但董卓这位真正需要听懂的人反而对刘协的话摸不着头脑。

  董卓依旧不理解,为何天子要说是朝廷亏欠百姓。

  而刘协也没指望自己几句话就能让董卓茅塞顿开、幡然悔悟。

  “太师既然不喜欢,那朕就不再言语。”

  “只是反正闲来无事,不如太师陪朕出去走动走动如何?”

  出去走动?

  董卓抹了一把汗珠,恋恋不舍的搂住冰盆,显然是想装作没有听见天子的话语。

  “太师!难道忘了之前答应朕要减重的事情了?”

  ……

  董卓无奈,畏惧的看了眼外面的烈日:“非要今天吗?”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刘协直接拉着董卓:“走!刚好朕也好长时间没有出过宫了。今日就陪太师出去转转!”

  ?

  什么叫“陪太师出去转转”?

  太师本人根本不想出去好不好?

  董卓还在磨蹭,显然是想着能拖延一会就拖延一会。

  “太师~”

  刘协突然凑到董卓耳边:“你也不想让渭阳君知道自己的祖父是个言而无信的人吧?”

  “陛下威胁臣?”

  “来人!去将渭阳君叫来!”

  “臣去不行吗!”

  董卓突然有点后悔,觉得自己好像所托非人……

  极其不情愿的换上轻纱制成的薄透衣物,董卓拿着冰盆,小心翼翼的朝殿外走去。

  “滋!”

  正好冰盆外壁附着的一滴水珠落在地上。

  刚刚落在地上一息,就传来一声刺耳的蒸汽声!

  还不到三息的时间,地面上更是没有半点痕迹,仿佛那滴水珠从未落下来过。

  董卓瞳孔一缩!

  “陛下!不能出去!难道陛下忘记臣之前教导陛下的兵法了吗?行军打仗最忌讳的就是酷暑中前进啊!”

  “又不是喊太师去打仗,太师怕什么?而且就算是打仗,若是遇到酷暑天气,也只需要在密林阴凉下乘凉即可。”

  “陛下不怕敌人用火攻吗?”

  “……”

  最终,董卓还是极不情愿的被刘协从宫室中硬拽了出来。

  只是其手上一直死死抱住冰盆,仿佛是自己的什么本命宝物一般,离了它就活不下去一样。

  现在正好是中午。

  毒辣的阳光从天际重重砸在地面,恐怖的力量几乎令空间都产生了扭曲,让众人的目光都变的有些迷离。

  这种天气出行,当真是遭罪!

  董卓心底对刘协愈发埋怨。

  好端端的不在室内乘凉,为何偏要出来受这样的罪过?

  “太师!看!”

  刘协指着宫门,示意董卓看去。

  那是一队虎贲士卒。

  哪怕是这样的天气,他们依旧穿着厚重的盔甲,犹如石雕一般在此地站岗,拱卫城门。

  ……

  董卓明白了刘协的意思。

  刚才一直离手的冰盆被董卓缓缓松开。

  “去,将里面的冰给那群士卒分了。”

  董卓将冰盆交予下人,口中再不提半点炎热的话。

  “陛下,这正是臣方才说要善待士卒的原因!”

  刘协不置可否,只是继续邀请董卓往外走去。

  因为未央宫周围有防卫用的水渠,有乘凉的功效,所以温度还要比长安城低上几分。

  百姓们真正居住的长安城,要远远比未央宫中还要热的多。不过刚出宫门没多久,就能明显感受到一股股恐怖的热浪。

  一行人逐渐靠近长安,靠近普通百姓聚集的市肆,靠近寻常人家屋舍的街巷。

  在路过一个拐角后,刘协顿住步伐,向身旁早已沉默的董卓询问:“太师,看到了吗?”

  看到了。

  人。

  好多人。

  穿着厚重衣物,依旧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寻常人。

  “站在未央宫看这长安的熙熙攘攘,确实能感受到长安的繁华。”

  “但唯有真正站在这熙熙攘攘中,却才发现——所谓的“繁华”,不过仅仅是那些人的身不由己罢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